时间:2023/4/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来源:新周刊

戴好口罩,保护自己。/《想见你》

原标题:面对风暴,不要让自己患上“情绪瘟疫”

原创罗屿新周刊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每个个体在关心当下时事时,也要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与心理。

食欲不振,作息紊乱,凌晨仍抱着手机不停翻看妄图穷尽所有与新型冠状病*肺炎有关的信息,唯恐错过朋友转发的每一条或真或假的视频。

当各种信息接踵而至,有人心神不宁,有人情绪黯然。

“如果已经出现这种情况,试着把手机关掉。大量的负面消息,只会加重焦虑、不安、无助感与孤独感”,在武汉蓝天卢林心理工作室主任医师卢林看来,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每个个体在关心当下时事时,也要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与心理。

可以说,汹涌的疫情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神经。

1月29日晚19:35数据。

1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报告显示:

从民众的情绪反应来看,在积极情绪方面,民众面对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不强烈的乐观、平静体验居多,分别为42.8%和53.9%。

在消极情绪方面,首先是有较强烈的担忧,占比79.3%,其次有较强烈的恐惧,占比40.1%,再次是有较强烈的愤怒,占比39.6%,表明担忧是民众目前面对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较占主流的情绪。

人在焦虑和抑郁的情况下免疫力会下降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类遇到危险出现紧张恐惧,遇到困难压力出现焦虑,遇到伤害出现抑郁无助,某种程度都是正常的、下意识的生理和情绪反应。

经历过“非典”、汶川地震等危机干预救援的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在《被传染的不仅是病*,还有恐慌》一文中就提到,面对灾难和危险,人们出现恐慌是一种必然,是正常人类应对不正常情况的正常反应。

“这些反应在一定的程度范围内,不仅是正常的,甚至还有增加生存机会的作用。例如这次疫情中购买和使用口罩,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不去高危的场所,积极获取相关医疗信息等。”

面对灾难,恐慌是一种正常反应。

在卢林看来,“首先我们要正视自己的这种生理和情绪反应”,而且她相信大部分人群,会逐渐建立起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对抗焦虑,“但不排除有人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

自武汉“封城”后,卢林便组织志愿者团队为疫区提供心理援助,他们接到的电话中,就出现了一些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的人,比如有人说自己会过度洗手洗到破皮,有人则彻夜难眠……

“甚至还有武汉之外的人打来电话,说自己出冷汗、肚子疼、头痛、头昏、手脚麻木”,卢林认为,在排除躯体病症后,这一系列反应很可能是一种身心障碍。

“少看朋友圈,少看转发的内容。每天给自己规定上下午两个时间段看手机,每次只看半小时。”而对于某些非常焦虑、恐慌甚至激动的人,她建议要适时拨打心理热线寻求帮助。

不止一位心理学者提到,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许多损失可能不是事件本身造成,而是由于人们的过度恐慌导致。

戴着口罩的路人。/图虫创意

正如徐凯文在“被传染的不仅是病*”一文中强调的,过度的恐慌会导致一系列身心乃至社会后果,造成次生灾害,“这种社会层面的心理次生灾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比灾害本身更严重。”

因为,首先对个体而言,焦虑会削弱人的免疫系统。曾担任儿科副主任医师、神经科主任医师的卢林说:“人在焦虑和抑郁的情况下免疫力会下降,因为你体内的激素会有所改变,你的免疫活性物质也会有改变。”

卢林觉得,做好保护与防护措施,本身也是避免焦虑和抑郁的重要方式。“因为人在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不知该做什么时,最慌张最愤怒最无助。知道怎样保护自己了,某种程度也会放下心来。”

当感觉过于兴奋、过于愤怒,

一定要切断和负面信息的联系

对群体而言,当灾难和危险发生时,往往也是谣言四起之时。

如今社交网络能够穷尽一切的事件细节和多方声音,数不清的视频、图像则让灾难和苦痛赤裸裸地展现在大众眼前。

“人在与世隔绝的时候,获得的信息是不完整的。我注意到我每天沉溺于手机,刷屏关于‘武汉肺炎’的消息,一方面是想借助他人的不完整,拼凑出想要的信息完整,好让自己有点掌控感,一方面是身体仍然处在恐慌当中的逃避行为。”武汉心理咨询师*红玲在一篇自述文章中,如此描述在“封城”的日子里如何面对自己的恐慌。

过度恐慌时,人们更容易被谣言影响。

*红玲提到的那种人人渴望的“掌控感”,恰恰与谣言产生有某种联系。

就像徐凯文也提到,“当人们处在紧张、焦虑、失控和恐惧中时,总是期望尽快控制局面,解除焦虑,因此会格外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33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