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7/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原创杨菲菲咨询师简单心理

到年初,简单心理平台上有来自全球个城市、近位专业心理咨询师。

每一期「简推荐」,介绍你认识一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今天介绍的是来自墨尔本的杨菲菲咨询师~

渴望归属于一个社会团体,被团体接纳,拥有积极、稳定、持久的社会关系,是人最基本、最普遍的需求之一(杜建*冰丽,)。然而,对于独在异乡的留学生来说,这份渴望有时似乎变成一种奢求。

年新年伊始至今,因为新冠的全球爆发,人与人需要保持社交距离,居家隔离,我们不得不生活在相对独立,甚至说孤独的空间里,而这份因疫情带来的孤单,对留学生群体来说,在他们原本孤单的生活里又重重抹上了一层灰色的基调。

留学孤单的状态部分与我们自身相关,也有与环境相关的原因。在临床实践我遇到的留学生中,有些因为英语不好,或者自我感觉英语不好,而回避社交,分外孤单。

有些人,虽然有一些朋友,但跟朋友之间总是隔着什么。有时,会听到他们说:因为害怕麻烦别人,不把自己沉重的心事儿告诉别人;或者因为不好意思说出自己不堪的事儿,而缄口不言其不堪。

这部分的学生稍显退缩的社交行为很大一部分跟他们在关系中的安全感,依恋状态有关。这两个部分都是我们内在原因。另外,“专属于”留学生的外在困境是:在多元文化下,或者他国的主流文化下,被社会排斥,甚至遇到种族歧视。

GIF/Pinterest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呢?

英语水平,或者自我感觉的英语水平对留学生孤单处境的影响。

我们会发现有些留学生在国内挺爱跟朋友和同学交流的,但是出国读书,在班里总显得格格不入,也在这样的“局外”感觉孤单、抑郁和不安。

当问起原因时,他们会说感觉自己英语不是很好,跟同学交流不畅,有时听不懂同学在说什么时,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也会对他人疑神疑*,感觉其他人不愿意跟自己互动。这种交流不畅带来的挫败和焦灼非常煎熬,偶尔还会有不被理解的无奈,也有不理解别人的困惑和着急。

图/Pinterest

而当留学生感觉孤单、困惑、挫败、生气,甚至抑郁的时候,有时他们会怀疑所处的主流文化,拒绝体会文化差异(ZhangGoodson,)。

在反复体验沟通不畅带来的负性情绪中,有些留学生会选择自我封闭,社交回避的方式应对,长此以往,孤单似乎成了如影随形的密友。

依恋类型对留学生的社交方式和孤单体验的影响。

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去年有一次跟N姐闲聊。

N姐带着一个8-9岁的女儿一起留学,堪称大、小留学生共同适应国外生活良好的典范。当时,我问她:如何引导她女儿在新环境中更好地交朋友。她谈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大意是如何新环境适应,如何结交新朋友并不完全是遇到了才开始应对的问题,而是长久安全、健康的亲子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对探索新环境,新关系,足够能量的好奇心和开放。她有这样的观点,也是这样安心稳定地与女儿相处的,So,小女儿被养得很好。

在仔细观察她小女儿时,我都能够感受到她发自内心很开心,跟她的同伴玩得很自在。

N姐的观点也在一些研究中得到了应证。WangMallinckrodt()研究表明,安全依恋型的人,即使他们在不熟悉的环境中,甚至,他们所爱的人不在身边时,也能够呈现舒适的心理状态。他们会有更多地探索,与人有更深刻地内在情感连接,拥有更多新朋友的支持系统。

而不安全依恋型的个体在情绪管理方面和探索不熟悉社会环境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回避型依恋和高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孤独、挫败、分离焦虑和新环境适应表现出更多的担心(WangMallinckrodt,)。他们可能会回避社交,在适应新环境上出现困难,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扰。

另外,在我个人的留学体验中,感觉依恋类型会影响互动双方的人际状态,进而影响留学生的社交状态和孤单的感受。当我们比较安全开放,尝试交新的朋友,如果对方不是安全开放的,可能也会感受到挫败。

在这里我们可以觉察下自己长久以来的模式,如果一直对自己比较满意;也能在不同的环境获得健康稳定的关系,那么,这一次,或者这几次发出渴望交流信号失联,很大程度并不是你有问题,而可能是对方不足够开放、安全,无法接受你的诚意,甚至排斥你。

被排斥的现象,以及社会排斥。

在新冠疫情全球爆发,甚至演变成愈演愈烈的种族歧视。“在心理学者的视野中,社会排斥是指个体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排斥或拒绝,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杜建*冰丽,)。

社会排斥对一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杜建*和冰丽()总结了社会排斥对这几方面的影响如下:

1.认知

社会排斥导致认知的解体状态,比如,过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45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