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太火了,每次去预约都要等上2-3周,医院看心理医生了。”目前刚上大四的糖糖告诉DT君。由于课业压力繁重导致整夜整夜的失眠,糖糖从年11月开始看心理医生。“医生帮我开导,也开了一些处方药辅助睡眠,后来慢慢好了。之后遇到情绪波动较大、失眠严重的时候都会定期去看看心理医生。”糖糖告诉我们。糖糖的情况不是个例,更普遍的压力之下,年轻人常常需要排解。DT君在各大平台上随手一搜,就能发现:有万位知乎网友订阅“心理咨询”的话题;微博上#心理咨询#的话题阅读数超过了2亿;小红书上关于心理咨询和情感咨询的笔记数加起来超过了6万;豆瓣“心理咨询”的小组组员超过了3万……为了看看年轻人的心理压力都来自哪里,DT君从简单心理平台采集了近条心理问答。从这些心理问答帖的类别来看,“原生家庭”和“情绪”是困扰大家最多的话题。此外,亲密关系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分手”和“恋爱”都是人们会咨询的主要问题。原生家庭过去这几年,原生家庭的相关咨询数量一直排名靠前。在原生家庭话题下,除了“父母”“孩子”“妈妈”等家庭成员之间的排列组合,还有“工作”和“生活”这样的关键词被频频提及。“母亲控制欲强”“父亲脾气差”“缺乏家庭的爱”“爸妈总是吵架”……从这些问答帖子的内容来看,家庭潜移默化地影响贯穿着每位发帖者的人生。在他们看来,这些影响,让他们变得孤独、谨小慎微、缺乏安全感、容易自我否定、不敢轻易去爱。原生家庭的痛苦,大致源于高期待值和低满足感带来的错愕。亲友面前父母总是夸你“聪明”且“能力过人”,回到家里,却把隔壁小孩的最高成就当作你的最低标准;春节回家有了难得的休息机会,你在床上玩手机却被说“自闭”,出门太多又被嫌弃“爱花钱”,加班到半夜还被否定“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图片来源:简单心理问答专区)面对这些指责,年轻人往往是无力反驳的。美国心理治疗师SusanForward称,在孝道教条主义下,对于父母的愤怒是最不可呈现的东西。这些无法排解的愤怒最终流向了另一个人,TA可能是你的伴侣,一个陌生人,或者,你自己。不断的否定让部分年轻人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而且一无是处,由此引发的潜在自我毁灭式行为,成了原生家庭问题带来的最严重后果。就这样,一群人在“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和”我的父母希望我成为那样的人”之间来回拉锯。爱情亲密关系也让年轻人很是头疼。不过,相较于如何开始一段恋情给大家带来的烦恼,更多人会在告别一段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困扰。在亲密关系的两大分类中,咨询分手的帖子比咨询恋爱的帖子高出近20%。DT君随意翻看了几条:“刚刚,就在刚刚,七年多的恋爱结束了,没有第三者,我们就是没有...”“和前任谈了一年半,他出轨后我们分手了,但是我就是忘不了他”“谈了九个月的男友,期间他八个月失业,不去找工作住我这,后来我也失业了,坚持不下去了”“与前女友性生活特别和谐,但是因为现实,选择了分手,分手又焦虑,到底怎么办?”字里行间都能看到求助者的心痛、无奈和急切。双方各自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成长过程中也形成了迥异的性格与三观,尽管在相处时因为一些“共性”而相互吸引,但总还是存在无数细微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事先的准备,也没有特定的规则,亲密关系双方需要自己安排他们的规则。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分歧和争议,需要双方在规则的每一条细节上做出一方全部或者双方部分的让步和牺牲。在咨询分手的帖子中,男性的“糟心指数”要远高于女性,女性面临的心理问题也许会更多。比如“男朋友”和“男友”被提到的频次(也存在部分同性恋)是“女朋友”的4.5倍。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曾经做过一个课题研究——《分手对男女双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只考虑两性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情况下,在同居关系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其原因可能是女方更容易缺乏安全感。在双方分手后,女性从感情伤害中恢复的时间也比男性长得多,而且女性的心理健康会随分手次数的增多而不断恶化。男性却恰恰相反,曾有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分手经历的男子,心理状态极佳,甚至比其他男士还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女性个人“自我意识”在发展过程中与传统规则的碰撞。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曾在其《个体化》一书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传统社会中女性的“使命”:她们的天职就是温柔地、随时准备好为家庭而活,其最高要求就是自制和自我牺牲。然而,在教育、*治以及经济环境的改善后,女性开始从“为他人、为家庭而活”,到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所以她们开始为自己打算,不再无条件地为了爱情而妥协自己的人生,但在这样的转变中,也不可避免地要与传统观念battle,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咨询亲密关系问题的求助者多为女性。情绪年轻人在心理问题咨询中频繁提及的另一个词是“情绪”。“抑郁”和“情绪”类咨询帖近几年占比大幅上升,稳居心理问题排行榜TOP3。年轻人似乎越来越难以掌控自己的情绪。在情绪、抑郁、自卑、失眠等话题下,其实也多是来自工作、父母、同学的压力和焦虑。这些负面关键词交织出现,满是这些求助者的挣扎、痛苦、甚至绝望:“长期加班,压力太大……每天每夜睡不着觉,情绪崩溃”“我是重度抑郁症患者,我不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感觉不到存在的意义,我好想消失”“最近一周情绪不稳,有时候下班后回家情绪低落,回到家坐床上就哭,不喜欢公司,还得继续待着”“我很自卑,做事做不好学习也学不好,挫败感太多了”……工作层面主要是源于对自己的恨铁不成钢,却又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与绝望。社会高速发展,物价、房价快速提高,年轻人面临的物质压力越来越大:每天忙碌在拥挤的地铁上、被甲方折磨到头秃、享受着/带来的酸爽、面临今年随时可能丢掉工作的可能,还要承受来自父母家庭“都这么大了,对象找不到,工作没出息”的质疑。互联网的加速渗透缩小了大众的信息差,普通人可以毫不费力地看到上流阶层“朴实无华且枯燥”的生活。网络上遍地都是/,月薪1万是贫困线门槛,00后起步轿车BBA,个个都能背得起爱马仕香奈儿。个体圈子信息差变大,信息的轻易获取扩宽了我们的眼界,也在无形中提升了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可是,即便已经很努力地在生活,但自己的收益却远远赶不上社会整体的经济增长,奋斗带不来果实,只能在内卷、35岁危机、韭菜的世界里逐渐躺平任嘲,做个麻木的打工人。(图片来源:韩剧《三流之路》)贝克曾在《为自己而活》的一书中试图证明:在工业化社会的推动下,个人意识开始形成。人们被迫认为自己可以自主自决,可以形塑自己的人生轨迹,也能形塑社会的生活。“为自己而活”似乎是一个美好的、有把控力的人生模板,但是,这往往也意味着要为自己做出选择后的失败负全责,压力由此而来。要接受“明明有着一流的梦想,却总是过着三流的人生”的现实,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年轻人在“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网抑云文化里面临越来越多的情绪问题。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自己难以解决的困惑和不解?你都是如何排解的呢?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吧。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57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