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6/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10107/8569489.html

在长江入海口,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这个占上海陆域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岛,有着常住人口67.4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为24.7万人,占比高达36.6%,已远远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崇明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35家、村卫生室家,年,各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中,区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分别占比27.40%、48.00%和24.60%。

崇明的医疗专家曾做过一个调查:以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城桥镇为例,村民若要到最近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时间成本是80分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需要30至60分钟,而到村卫生室,只需15分钟。数据表明,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贴近农村群众的村卫生室,承担了崇明岛内重要的基层诊疗任务。如何打造“15分钟健康圈”,让更多的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更便捷、更优质的健康服务,提升卫生服务能力是关键。

如今在崇明,一批“新乡村医生”正走上工作岗位,在体制机制改革的浪潮下,探索着互联网时代的基层健康服务。就像居民沈阿婆所说,“吾俚崇明人就愿意在家门口的村卫生室看病,社区医生和大专家的双保险,贴心又放心!”

村里来了土生土长的“活力新乡医”

要让老百姓愿意在村卫生室就医,最重要的是打造一支让他们信任的队伍,在家门口提供可持续健康管理,并提高老百姓的健康素养。在向化镇六滧村,“小李医生”就是村民们最熟悉的人之一。作为上海健康医学院培养的第一批“新乡医”,土生土长在崇明岛的李佳慧,年7月一毕业就回到了这片土地,扎根于医疗基层,服务于社区百姓。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作为生态岛的崇明,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很多本土的年轻人为了前途考虑都选择岛外发展,留下年迈的父母在家中。但李佳慧说,“当初选择乡村医生这个专业,是想着趁着自己年轻,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家乡父老乡亲尽一份绵薄之力,随着乡村医生的老龄化,如果不及时输注新鲜血液,那么以后奶奶一辈、父母一辈的人老了该找谁看病呢?还会有出现在乡间田头的赤脚天使吗?”。

考出执业助理医师证后,李佳慧与一位65岁的退休返聘老乡医搭档工作。由于服务人群基本都是老年村民,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取得村民的信任靠的不是一天两天的敷衍,而是日积月累的真心诚意。

92岁的*玉翠常年瘫痪在床,尾骶部有褥疮形成,隔三差五的上门清创换药也是李佳慧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褥疮的恶臭有时让亲属也受不了,可李佳慧总是笑脸相对,眉头都不皱一下;84岁的马大爷和老伴相依为命,有一次小腿丹*,脚肿痛得不能下地,李佳慧根据马大爷的症状结合所学的临床知识,医院配药,利用午休时间顶着烈日连续两周为其上门治疗,直至马大爷逐渐消肿康复。经过9年的勤恳工作和柔情以待,村民都十分信任和喜欢这位年轻有活力又不失稳重的小乡医。

10年前,崇明有一支由原先的“赤脚医生”组成的乡医队伍,高中及中专以下学历占95%,50%以上为退休返聘,在职10年内退休的达到80%。年起,崇明启动了“新一代乡村社区医生”本土化定向培养工作,委托上海市健康医学院定向培养“3+2”助理全科医生,按照单列志愿、单独划线进行录取。通过制定相关激励的*策(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让更多像李佳慧这样的年轻人乐于从事农村基层一线的医疗卫生工作。

10年来,崇明已累计培养出新乡医名、在读79名,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完成每村卫生室配置两名新乡医的目标。随着新鲜血液的注入,乡医队伍青*不接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目前队伍平均年龄下降至43.2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54%、90%以上持执业(助理)医师证。

“下得去、用得上”,是崇明对新乡医的要求。为了不断更新诊疗技能,在职乡医每年还需前往所在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轮岗培训2个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基本诊疗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中医适宜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年,在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的“全国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中,李佳慧代表崇明区荣获“上海市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全科医疗农村组三等奖”,并被授予“上海市卫生计生基层卫生技能能手”称号。她说,“我热爱乡村医生这份职业,也希望更多的学弟学妹一起加入,为小岛的基层卫生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5G技术助力乡村“互联网诊室”再升级

10月30日上午,在崇明区城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甲状腺超声检查的张先生享医院崇明分院专家的服务:在为张先生做检查时,通过5G网络,社区医生陆医院崇明分院超声科主任刘岚。患者的超声报告数据、病情评估图像、病情记录等信息被快速传输到了新华—崇明区域医联体5G超声诊断培训中心,刘岚通过网络远程指导陆利菊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并做出诊断。检查后的张先生有些“受宠若惊”,“没想到,医院,医院专家看病,真是太方便了!”

为解决崇明地广人稀、优质医疗资源缺乏的困境,近年来,崇明始终积极探索互联网诊室,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充分发挥上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优势,医院专家等优质资源虚拟下沉,开展针对复杂病情的诊疗指导,不仅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的健康服务,同时对提升乡村医生的诊疗能力带来助力。

如今,在5G网络的支持下,这一切变得更为便捷了——日前,上海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5G科技赋能医疗诊断,让社区患者也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为此,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积极打造5G远程医疗诊断培训咨询平台,搭建区域化5G服务技术系统,解决区域限制“堵点”、医生短缺“痛点”和资源分配“难点”等问题,为患者带来触手可及的就医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就像张先生体验的一样,在5G技术支持下,社区卫医院崇明分院可实现“同步”,当发生疑难病例或危急重症病例时,社区超声医生可以选择将病例图像通过5G网络实时上传至超声诊断中心,专家将在中心完成会诊,同时也可以指导社区超声医生进行诊断必须切面的补充扫查,并将会诊报告回传至社区,实现超声复杂病例的远程会诊,解决因地域问题造成的社区超声疑难病例及危急重症的诊断困难问题,为社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指导其诊疗方向。

刘岚说,随着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看病非常不便,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成了大多数人的首诊第一站,“如果在社区把彻底解决了,分级诊疗才算达到了目的。但以往遇到疑难杂症,还是得让患者亲自跑一趟,现在有了5G技术,清晰、无延时的视频的确助益良多,也医院检查、拿报告、看病的奔波时间。”医院崇明分院执行院长费哲为表示,医院还将加紧进行5G覆盖下的分级诊疗制度设计,使分级诊疗更顺畅,真正造福于崇明老百姓。

据悉,医疗领域5G技术应用在崇明已十分广泛:医院崇明分院的移动查房会诊中心、院前院内急救系统、分级诊疗数据平台、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等均借助5G技术,如救护车上急救人员可将患者的心电图等信息实时回传急救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通过视频及时提供救援指导,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联动,大大缩短抢救响应时间,为患者争取更多生的希望。

今年年底前,基于崇明区建设5G应用人居生态岛的要求,崇明所有乡镇的社区卫生服中心将与新华—崇明区域医联体5G超声诊断培训中心建立联系,同时积极探索5G诊室、5G移动查房和5G超声诊断中心等多方面应用,将远程诊疗、心电、B超推广到更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村卫生室、家庭病床,并探索拓展到医养结合服务领域,实现优质医疗服务到村居、进家门,探索出老龄化社会医疗资源效能优化的新路,为夯实农村医疗网底、建设健康中国提供鲜活的基层样板。

有药也有人,老百姓放心回到家门口看病

庙镇万北村77岁的刘阿婆有高血压、心脏病史与脑梗后遗症。今年10月初,刘阿婆在吃早饭时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失语。家人发现后,立即通过急救车将其送往约20公里外的医院崇明分院神经内科就诊。医院崇明分院是岛内唯一一医院,也是崇明区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接诊医生诊断刘阿婆为急性脑梗死,入院经半个月的临床规范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留下了半侧肢体行动受限的后遗症,在规范康复治疗下,症状逐渐有了减轻。医院辗转坐车,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老两口暗自焦心,不知道后续如何是好。

进入稳定期后,根据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分级诊疗制度,医院崇明分院神经内科主任施德建议,刘阿婆可转诊至家附近医院或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康复治疗,他会保持与基层机构的紧密联系,定期跟进康复情况,基层机构也可随时联系接受指导。

听到这样的消息,刘阿婆一家都松了口气:万北村距离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2公里,老伴的电瓶车10分钟就能到达。经过病家同意后,施德联系社区咨询是否有空余床位接受脑梗康复患者,得到肯定回答后,将刘阿婆信息输入转诊平台。

康复指导、积极锻炼,同时继续服用降压和脑卒中药物,刘阿姨把在医院崇明分院的医嘱带到了社区。为保障下转患者的连续用药,崇明区卫生健康部门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了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数种疾病的用药目录,要求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下转患者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能够连续用药。在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约20天后,刘阿婆活动受限的半侧身体逐渐康复,老伴高兴地将她带回家中,按照医生指导的方案,继续开展康复训练。

这是崇明区分级诊疗工作的一个典型病例。崇明区卫生健康委立足健康上海、健康崇明的理念,紧跟国家医联体深化改革形势,认真落实市*府决策部署,逐步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不出岛、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联合区域内医疗机构,积极推进“健康版”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解决老百姓最为关心的社区用药问题,区内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依据大数据分析,遴选了常用的慢病药品充实至村卫生室目录,同时建立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目前,制定了慢性肾脏病、恶性肿瘤(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脑卒中等6个病种的上下转诊标准和操作流程图。此外,崇明也在全市率先探索将社区卫生中心药品通过家庭医生下沉服务延伸至村卫生室,方便社区老人慢病配药,有效促进了就医、康复的下沉。

除了用药,还要用人。崇明区卫生健康委医院合作,积极落实崇明分院与总院的一体化管理、同质化发展目标,推动分院在医教研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长足进步;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积极组织包括全科医师(含中医全科)、护理人员和乡村医生在内的培训,充分利用“名医工作室”等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策,助推基层青年医师专业成长,提升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此外,区内在村卫生室开展基于基本项目标化工作量的运行机制改革,在村卫生室试行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和基于标化工作量的薪酬分配等管理制度,按照核算乡村医生完成标化工作量的数量和质量核算薪酬(一年的差距最高可达1.5万),做到有标准、有规范、有考核,将乡村医生热衷于医疗的状况转化为医防并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41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