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遇上很多拿出名片或者一做自我介绍,后面都缀着很多名头的人。从开始觉得有点装X,到后来的习以为常,直到 ,觉得一个人没有个第二职业,竟有点不正常了。 好像在当今的移动网互联网时代,一个没有第二职业的人,都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土著居民一样。一名教授,白天在学校授课搞理论研究,晚上可能在线开直播;一名医生,白天在拿刀做手术,晚上可能在社群做咨询;一名体制内的工作宝妈,白天可能规规矩矩守则打卡,晚上可能各种刷圈当微商......甚至有人同时身兼数职,也能如鱼得水,既是xx公司创始人,又是XX项目联合发起人,又是XX社社长...... 每一名追求第二第三职业甚至多栖发展的人,都深深明白一个道理:追求稳定,只会在稳定中死去。所有稳定的工作都缺乏高强度的竞争,所以市场不会给稳定的工作有竞争力的薪酬,你的薪资便不会与大部分人所为第二职业做出的努力,无非是为了不至于出现像甲骨文公司37岁以上就被裁掉的困局,也不至于出现像收费站女员工36岁下岗后会说:“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的悲哀。以前我会觉得,一个人选择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做精做专。因为我一直觉得一心不可二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我转型做咨询、策划之后,发现这份职业真的是有很大难度的。它不止需要一个人有十几年的实战经验这么简单,还需要大量的综合知识汲取,成功案例复盘及IP自塑等。虽然在准备要转型触达这个行业时,我已用了两年多时间来做准备,打磨自己,但真正从事的时候,发现困难还是很大。尤其像我这样刚入行没名气,没资源的小鸟。但既然选择了,咬着牙,硬着头皮也得做下去,更可况这是我很热爱的事业。 人被逼到绝境,总会想办法崛地而起,没有客户就得想办法寻找潜在客户,没有成功案例,就得想办法主动打造成功案例,没有大平台支持,就得主动向大平台靠拢。我选在了一条在很多创业者看来比较艰苦的路:饱和式创业,将资源前置性投入,等待时间发酵。因于这样的创业选择,我开始被主业务倒逼着走向了多栖职业之路。当然也不排除被周边朋友所做的成功案例所影响,我也正逐渐加入这个行列我开始将自己的时间做了严格的管理,每天用5-6小时集中处理完手中正在咨询的案子的所有工作,而后用一小时的时间来进行既定系列书籍的阅读和课程学习、用十几二十分钟时间浏览学一些设计创意网站、用5分钟的时间来练习播音、用户外跑步的空隙刻意练习摄影、用1个半到2小时的时间来整理案例或写一些原创内容、用1小时左右的时间在各大平台进行内容发布及互动回复、用十几二十分钟时间发一些朋友圈内容及原创小文案、用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去各大主题相关社群互动分享,并在自己所知的范围内帮助解答一些有疑问需要帮助者。加之每天运动1个半至2小时,一天下来时间基本被安排得满满的,吃饭倍香,倒头就能睡。 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的效果是:每天几乎都有五六个潜在客户或者同频的朋友主动加我,有咨询的,有想合作的,虽然有些没有当时成交,但谁也不能否定以后可能的爆发。 但这样的成长速度我个人觉得并不满意,因为比起自己以前除了正职工作,单独一个人一个月内裂变58个城市社群,分身做运营、做主题分享、做线下活动策划、组织,主持、点评等来讲,觉得这个状态是不太理想的。(可能年纪大了,经理跟不上了,哈哈于是我向一只猎鹰一样,没事就盯着朋友圈,直到有一天发现类类有话说主理人类类(前猫扑、前粉丝运营、前酷我音乐产品及前蚂蚁金服运营总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在网易社群读书会做在线分享的文案,我这个在其朋友圈躺尸三年,经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