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科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80504/6213655.html 随着微医4月初披露IPO招股书,“互联网医疗”的四大厂牌阿里、腾讯、京东和平安,这下就快能在港交所凑出一桌了。 身处话题行业,又获腾讯多轮注资,微医是那种经常“被传闻上市”的公司之一,估值也在几轮消息和小额融资中缓慢上涨。彭博社此前预计,微医在前一轮Pre-IPO时,估值已经达到70亿美元;路透社则援引专业人士估算称,微医正式挂牌时,市值有望达到亿至亿美元。 这又是一家业绩与估值脱钩的公司。微医招股书显示,公司年至年的营收分别为2.55亿、5.06亿和18.32亿元。期间这家公司从未盈利,按年净亏损率分别为-.5%、-.7%和-47.4%。 考虑到新冠疫情尚未完全结束,投资机构可能更看重的是时势对于线上医疗发展的窗口红利。一位咨询公司医疗行业高管曾对《 财经》YiMagazine分析,疫情期间有慢病管理医院,部分线上诊疗项目又接入了医保系统,这都是行业的重大利好。 目前,微医的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医疗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两大板块。 医疗服务能为微医贡献4成左右营收,这部分主要指微医与医生、医院合作,提供包括“线上+线下”的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微医可以帮助用户匹配医生以及专家,同时也为用户提供私人医生的VIP服务。 但要做好服务,起步阶段得花不少钱来建立配套设施、招募医生。所以在年和年,微医这一板块的毛利率均为负数,是真正意义上的“入不敷出”。 医疗服务板块内,以生殖辅助服务(ART)为主的“专科医疗”业务也是微医的另一重要收入来源,这得益于子公司Genea的加入。Genea在澳大利亚以及泰国经营有9间ART诊所,年12月被微医收购绝大多数股份。招股书显示,年Genea为微医贡献了超过4亿元人民币收入,是医疗服务营收的重要增长点。 医疗服务之外,微医另外6成收入来源于会员式的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中国有超过3亿的慢性病人,疾病可恢复性低,病人需要长期治疗、定期复诊,只要维持用户粘性,便可以获得持续的收入。微医招股书显示,慢病服务板块对营收的贡献率,目前已经相对稳定在60%左右;年,每位微医慢病会员的服务需求平均超过6次。 互联网如何做“严肃医疗” 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数字医疗企业不同的地方在于,微医并非依赖医药电商销售赚钱。市场观念中,微医走的是“严肃医疗”路线,县、乡、村、社区、基层都是微医的重要关键词。 一个例子是微医近年来推广的“医院”项目。它主打的是“互联网+健康扶贫”的概念,在长得很像救护车的服务车内,设有诊疗和检查系统。微医称,这些“医院”能够支持53项检查和种常见疾病的标准化诊疗方案,并可以向基层医疗机构收取服务费。 另一个例子是微医年在山东收购的泰安药房。这一药房体系内包含23家慢病门诊药店,医院为切入口,建立起覆盖市、县、乡、村的“数字健共体”。年,微医慢病管理板块的收入增长3.89亿元,主要由泰安药房贡献。 从营收结构来看,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9成的收入均来自于医药电商。无论是与第三方平台合作、自营还是做B端的批发生意,核心关键词均是“卖药”。平安好医生虽然在推动家庭医生服务,但其超过一半的营收来源也是医药产品销售。 对比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以及平安好医生这些体量更大的竞争对手,微医 的优势在于它的垂直资源。招股书称,截止至年12月末,微医一共连接超过家医院,注册医生超过27万名,并运营有27医院。 这得益于它还在“挂号网”时期的拓展能力。早期的微医扮演的是一个“医疗IT系统提供者”的角色。年,微医开医院部署前置服务器,医院把挂号窗口外移到互联网,优化就医流程,并医院的联系。 医院都有不同的HIS(医院信息系统)接口,微医需要一个一个去接。从某种程度上说,微医也是医疗信息化服务商,通过医院建立关系,医院建立云平台。就这样,微医从预约挂号服务切入市场,医院黏合,再到覆盖看病全流程业务。 因为卖药不是重要业务板块,微医也更重视付费购买服务的会员规模。在健康管理板块,微医主要通过第三方推广渠道,向企业员工兜售健康管理服务,由企业支付会员费。根据微医App数据显示,微医一年的健康VIP会员费额达元人民币,私人医生服务是99元一年;而在慢病管理业务中,除了服务费还包括少量药品配售收入。招股书显示,年微医的月付费用户为万人,平均每位会员能贡献元的收入。 医院看微医 年年底,一张来自“医院”的电子处方流通于网络。医院由微医成立,依托医院——一所不为医院。 像微医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一般医院改造: 一种是“医疗+互联网”,医院驱动,利用互联医院的线上医疗服务,把线下医疗互联网化,医院的服务半径。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是由广东省卫生部门主导的“医院”,医院可以理解医院的服务延伸,合作者大多限于院内医生。 另一种则是由互联网企业驱动,将医院以及医生结合,以此提供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服务。医院就属于这一模式。微医招股书显示,此次上市的公司主体%控股医院,直接持有医院90%的股权。医院是微医旗下的在线诊疗平台,提供预约、问诊、电子处方、送药等服务。 选择医院,还包含着微医改造基层医疗体系,以及打通医、药、险三者合作关系的野心。 亿欧智库的《年中国基层医疗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中,基层机构占比达93%以上,但只有53%的诊疗下沉到基层。一方面,大城市、大医院的医疗负担重;另一方面,基层有大量资源沉睡,无法调动。 医院介入后,传统的“医院”思路可以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理想状况下,在基础疾病和慢性病领域,医疗将围绕病人展开,这些服务可以在线上完成;而急重病以及疑难杂症等大病,医院为核心,医院完成诊疗。 根据公开资料,医院提供的服务分类主要分为四个板块——问诊方面,对接全国医生;在线药房,则与国药集团、金象网等B端企业合作;健康计划板块,微医可以介入的是诸如医保、金融这样的业务;在健康+领域,微医还可以与第三方检验以及体检机构合作。 医院问世之后,好大夫、春雨医生、丁香园等数字医疗企业也与银川市*府合作,建立医院。得益于*策支持,银川市目前是中国医院的实践大户。 按照银川对医院医疗体系的五级划分,可以看出顶层设计对医院的设想,即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区域内医疗资源的配置,逐步升级。 级:居民可以在家利用健康体检仪实时监测21项生命体征指数。 第二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家庭医生可分析数据提供诊疗服务。 第三级:医院诊疗。 第四级:医院医院,专家指导基层家庭医生完成诊疗。 第五级:疑难重症患者可由接诊中心邀请北上广域外专家及时会诊。 但要注意的是,医院真正落地,还面临诸多拦路虎。一方面,原始影像、检验结果、电子病历等数据都是诊疗中的重要支撑,医院尚未完成整合以及标准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医院也要面临接入医保系统的难关,这将决定它是否能接触到对服务费用更为敏感、基数也更大的用户群。 做中国式的ACO? 按照微医对业务的划分,集团可以分为微医药、微医疗、微医保、微医械、微医云5个事业群。此次上市的主体主要是医疗服务和健康维护两大板块。年5月,微医完成Pre-IPO融资时曾对媒体称,要将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三块业务打包上市。但彼时上市波折,并未实现。在此次招股书里,微医并未过多描绘其在商业健康保险领域的野心,只是提及未来“将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创新健康保险产品”这样的空泛描述。 在年的新闻发布会上,微医董事长兼CEO廖杰远曾说要把微医变成中国式的ACO(AccountableCareOrganization,责任医疗组织)。ACO是医疗服务的一种付费方式,指的即是用户按照年费购买健康服务后,再由医生来主动干预会员的健康管理方式。 微医对ACO业务的设想主要是3个层级。 层级是责任医生组,第医院,第三层级是学科带头人。微医则作为聚合每层内和层级间信息的互联网平台,以及医疗保险服务的提供者。 参考美国医疗体系的改革道路,美国的支付方式大致经历了从FFS(按服务付费)、到HMO(健康维护组织),再到ACO(责任制医疗组织)的进阶阶段。 FFS是中国目前医疗付费的常态。诊疗过程中用了什么服务,比如B超、核磁共振、验血,便按照什么项目付费。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医疗机构的收入与医疗服务的次数与金额是正比关系。可能导致过度检查、过度医疗,医疗行为无法回归到医疗价值本身。 国际上认为,更合理的医疗付费模式应该是按价值付费。比如美国凯撒集团的HMO模式,是以健康维护组织为核心。组织内的会员每年不管是否产生医疗费用,都需按年或按月缴纳固定会费。HMO组织授权医生为会员提供医疗服务,医院和医生则通过控制医疗服务来控制费用,再分享保险盈余。所以,HMO的弊端与FFS正相反——当诊疗成本超出会员费后,可能有医疗不足的情况。 ACO模式被认为是HMO的进阶版本。用户购买健康服务后,医生团体会主动干预会员的生活和健康管理方式。与HMO的模式类同,如果医疗团体能够达成目标,则会获得保险部分的奖励(来自于剩余保费的盈余),反之则可能需要缴纳罚金。微医希望实现的,即是这样整合式的医疗模式。 去年5月,微医CFO蔡强曾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及微医在保险领域的思路,这是一个步骤清晰的三步计划—— 步,接通公共医保;第二步,与商业保险公司对接;第三步,建设保险行业的大中台,成为系统的TPA服务方(ThirdPartyAdministrator,第三方管理公司)。目前来看,微医还在 步和第二步的试水阶段,在少数城市实现了医保结算系统,以及个别商保合作险种。 而在与动脉网的高层访谈中,医院流程优化、互联网分级诊疗,医院等领域均有建树,有利于实现本土化的ACO模式。但从招股书来看,微医并未提及“中国式ACO”的说法,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健共体”的设想。微医在招股书里提及,“数字健共体”会以行*区域为划分单位。 山东泰安正是微医目前的试验田。微医希望能在泰安实现一个以会员式数字慢病管理为主的平台,打通诊疗(医院)、管理(16医院+23家慢病管理门诊药店)和支付(齐鲁保)的闭环。微医在招股书中描述,微医在泰安实现的“市级数字慢病管理医院已分担15%的年度门诊量”。 如果这种模式能成功跑通并实现扩张,将是微医未来在中国市场的潜力所在。 而另一数字医疗对手平安好医生也瞄准了商业健康险领域,它曾经的计划是,要在10年内投入亿元用于建设上万家线下诊所,并且这些诊所采用统一的服务标准、装修标准和收费标准。标准化的用意,即是精确化健康服务,进而可以管理医疗成本。但在商业健康险不够成熟、渗透率也不高的市场环境中,这些设想在短期内都难以被验证。 对于小个子的微医来说,ACO、HMO这些海外市场的理想模型,在当下的中国也没法带来好看的财务数字。所以,在它能够真正改变国内的医疗产业之前,完成上市募资、并且继续赚钱养活自己,仍然是件要紧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25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