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6/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00316/7805823.html

(报告出品方:招商证券)

一、年保险行业内外部销售环境均有望改善

年疫情全面放开推动社会活动有序恢复,经济复苏确定性增强,居民收入预期改善,叠加疫情感染对老百姓保障意识起到教育作用的影响,消费者的保险需求将有所增长。同时,经过近三年的调整,寿险行业代理人规模不断压实、质态显著改善,后续随着线下社交活动恢复正常,代理人的价值将进一步发挥,活动率和产能有望持续提高,供给侧效率也将显著提升。内外部销售环境同步改善将推动保险行业在年实现触底回升,保费有望重回快速上升通道。

1、外部:疫情防控*策优化,保险需求显著提升

(1)疫情防控*策优化叠加*策支持经济发展,居民收入预期增强

防疫*策优化,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有望逐渐消退。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不按行*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等多项重磅举措,标志着疫情防控“全面放开”,后续随着社会和经济活动有序恢复,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消失。年经济将稳步复苏,带动居民收入预期增长。在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内需,在*策的持续发力下,年经济有望整体回升。年经济疲软背景下消费者信心指数偏弱,处于较为悲观情绪,年随着经济稳步复苏,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望随之回暖,带动居民收入预期改善。

(2)疫情感染高峰引发的医疗资源挤兑使得居民的保障意识增强,有望促进保险需求增长

疫情感染对居民的保障意识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利好保险销售。年12月防疫*策调整初期,我国新冠确诊人数激增,但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导致在第一波感染高峰期中买药难、挂号难等现象频发,居民对医疗资源挤兑和超额死亡人数的恐慌情绪提升,也会对增强风险保障意识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后续居民对医疗和养老资源的需求将显著提升。目前保险公司已经在医疗和养老健康生态圈的建设上广泛布局,后续医养生态圈有望赋能保险销售、促进新单增长。同时,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促进养老服务的消费发展,预计今后*策还将继续加码以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保险公司的养老险、护理险等产品也将迎来较快增长。

2、内部:代理人供给效率改善,转型曙光初现

渠道改革持续深化,当前代理人供给效率不断改善、转型曙光初现。以往庞大的代理人队伍是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客户需求转变导致“人海战术”失效,疫情更是严重影响代理人线下展业,寿险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经过三年的渠道改革,目前队伍转型已初见成效。从代理人的人均收入来看,年上半年,平安人寿代理人的人均收入为元/月,同比提升29%;太保人寿营销员的人均收入为元/月,同比提升36%,当前各家上市险企代理人的人均收入均实现改善,且显著高于社平工资。从代理人的人均产能来看,年上半年,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人寿的人均FYP分别为元/月、元/月、元/月、元/月,同比均有增长。同时从部分上市险企披露的数据来看,年前三季度平安人寿代理人的人均NBV同比提升超22%;Q3单季太保人寿的核心人力人均FYC、人均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1.3%和52.5%。由此可见,目前各寿险公司代理人的人均收入、人均产能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代理人的供给效率有所改善,寿险渠道改革成效逐渐显现,队伍转型曙光初现。

队伍清虚进程步入后半段,新增人力留存不断优化,年代理人数量有望触底回升,推动新单及NBV迎来实质性的改善。截至年上半年末,保险行业的代理人数为.7万人,其中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人寿的代理人数分别为74.6万、51.9万、31.2万、31.8万,行业及公司的代理人规模均回落至年左右的水平。后疫情时代下,随着人流和正常社交活动陆续恢复,代理人的线下活动率有望显著提升,不仅有利于获客展业,同时也将促进增员和留存以实现代理人渠道扩张。我们认为,经过近三年的深度调整,后续代理人的降幅有限;同时随着代理人产能提升带动收入增长,叠加疫情感染后就业群体对体力劳动的偏好降低,保险销售职业的性价比提升,预计后续代理人数量有望企稳回升,从而推动行业实现底部反转、持续复苏。

二、人寿保险空间巨大,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效应持续显现

年我国的寿险深度为2.1%(全球为3.0%),寿险密度为美元/人(全球为美元/人),和全球平均值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处于较低水平,后续提升空间依旧巨大。近年来在疫情影响居民收入、保障型险种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储蓄型险种逐渐成为保险公司保费贡献的主要来源;尤其年在外部竞品投资收益率波动加大、内部保险公司积极运作下,储蓄型险种的产品力提升,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效应持续凸显。

1、居民资产配置需求旺盛+风险偏好下降,储蓄型险种“保本保息”优势突出

近年来疫情持续多发导致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更加谨慎、居民的风险偏好显著下降。从客观数据来看,年来居民新增存款持续高增,资产配置需求依旧旺盛,而股票、债券等权益类资产以及定期存款、银行理财等固收类资产的收益率均出现了较大波动和下滑,储蓄型险种则作为保险公司的主力产品,具备久期长、收益率相对较高且功能灵活等特点,在当前环境下有效契合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但目前储蓄险对银行理财等产品的替代效应还处于初期阶段。截至年11月,我国居民的累计新增存款为15万亿元,银行理财约为20多万亿元,而寿险保费规模仅为2.3万亿元。疫后消费者的信心有望改善,但“保本保息”的资产配置需求依旧客观存在。人寿保险作为具有“刚兑属性”的金融产品,经万能账户(万能账户收益率在5.0%左右)的收益增厚后,产品收益率具备明显优势、吸引力有所增强,因此储蓄型险种对银行理财等产品的替代效应还将持续显现、销售规模也有望持续增长,“挪储”或将成为长期趋势。

其中短交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产品力突出,是最主要的储蓄型险种。从产品特点来看,年金险具有缴费期短(一般3-5年即可完成缴费)、安全性较高、收益确定(收益率锁定)等特点,增额终身寿险具有现金价值逐年增长、灵活性高(支持减保取现和保单贷款)、功能全面(储蓄+保障)等特点,在当前投资环境下均获得了市场追捧和消费者喜爱。从上市险企的产品策略来看,年以来各公司相继推出各类带有“储蓄”功能的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两全险产品,H1中国平安代理人渠道的储蓄型险种新单保费及NBV增速均快于保障型险种,预计未来储蓄型产品仍将成为各公司的主力产品。

2、年金险产品力凸显,保费贡献持续提升

年金险作为一种安全稳定的资产配置工具,可以锁定长期收益,具有强财富管理属性。年金保险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一次或按期交纳保险费,保险人以被保险人生存为条件,按年、半年、季或月给付保险金,直至被保险人死亡或保险合同期满。作为保险的基本产品形态之一,年金险的首要功能是转移风险,可以锁定利率、实现稳健增值,而且收益写入保险合同,因此具有长期、安全、稳定等优点,但流动性较差。根据保单利益的不同,年金险可进一步细分为传统型年金险、分红型年金险、万能型年金险及投资连结型年金险四类,并主要在保险公司四季度至次年一季度期间作为“开门红”期间的主力产品进行销售,主要是出于岁末年初时节消费者手中流通资金较多、保险购买能力和意愿较强的考量,保险公司也希望通过集中冲量抢占市场份额、获得大额保费以满足全年经营和投资需求。因此“开门红”期间保险公司普遍会以“储蓄”、“理财”、“高收益”等作为卖点来销售保险产品,并采用“年金+万能”双主险的组合形式以吸引消费者购买大额保单。

以中国平安年开门红“御享财富”年金保险为例,其产品形态为交3/5保8,即投保后前3/5年需要缴纳保费,从第5-7个保单年度开始领取生存保险金(3年缴费则每年领取首年保费的60%,5年缴费则每年领取首年保费的%),第8年保障期满后,若被保人依旧生存则能获得%基本金额。我们以30岁成年男性进行测算,按1万保额交3年的情况,则第5-7年每年返还元,第8年满期返还元,年化收益约为1.93%。在此基础上,保险公司通常还会搭配万能账户进行组合销售,即年金险给付的生存保险金和满期金可以进入万能账户实现二次增值,以提高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如有自有资金也可以自由放进账户。就平安搭配的聚财宝()万能账户来看,合同保底利率虽只有1.75%,但近三年结算利率处于4.7%-5.0%区间,若我们按4.7%的结算利率数据进行静态测算,该“年金+万能”产品持有10年的年化收益率约为2.80%,20年为3.80%,30年为4.11%,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得益于突出的产品力,年金险在保险产品畅销榜上稳据“C位”。从上市公司公布的具体产品信息来看,年平安人寿保费收入居前五位的产品全部为年金险,中国人寿保费收入居前五位的产品中有4个是年金险,太保人寿保费收入前五位产品中分红险占据2席,新华人寿保费收入前五位产品中则有2个年金险和1个分红型两全险。

从上市公司的总保费收入占比来看,H1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的储蓄型险种的保费占比分别为54.2%、39.9%、34.9%、45.7%,储蓄型险种的保费贡献均超1/3,其中中国平安、新华保险的储蓄险保费占比环比年分别提升3.5pt、0.2pt。

作为一种可靠的防御性资产,年金险预计未来还将在居民资产配置中持续占有一席之地。年金保险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全性,并且是能很好地承载养老金、教育金、资产传承的工具。尤其对于高净值客户,本金的安全一直是最主要的财富目标,根据《招商银行私人财富报告年》统计,在考虑资产配置时,44%的高净值人群面临的主要难点是“资本市场波动太大不想承担太高的波动风险”。此外,在疫情和外部冲突影响下,高净值人群的风险保障意识也有所加强,对资金安全性的需求提升,年金险等保险的重要性显现。人寿类保险在规范监管下逐渐回归保值增值功能,也驱动了高净值人群对保险的长期投资需求。

后续年金险增长空间巨大,将持续成为险企保费的主要贡献来源。在外部环境——资管新规打破银行理财刚兑、长端利率中枢下移、房地产风险频现带来的居民风险厌恶程度抬升背景下,作为稀缺的具有“刚兑属性”的金融产品,年金险的产品热度不断提升;以及内部环境——保险公司积极运作和推动销售,产品具备明显吸引力的共同影响下,考虑到后续居民资产配置需求旺盛、风险偏好降低、外部环境依旧具备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催化,我们认为年金险在短中期依旧会是上市险企的主推产品,保费增速预计将持续提升。根据行业统计数据,-年寿险保费收入的年复合增速为10.1%,后续在疫情放开带动居民信心修复、经济复苏确定性不断加强背景下,寿险产品等可选消费品有望迎来较快发展,因此我们假设-年寿险保费收入的年复合增速将迎来15%左右的增长小高峰,则到年我国寿险保费收入为亿元,同时考虑到年金险的保费占比短中期内将继续稳步提升,因此按照年金险45%的占比测算,到年年金险的保费收入为亿元,对应当前保费的增长空间约70%,同时考虑到后续年金险等保险产品还将参与到十万亿级的养老金市场,年金险的市场规模依旧十分广阔、前景大有可为。

3、增额终身寿险兼具保障+储蓄功能,渐受追捧

近年来随着居民的风险厌恶程度和资产配置需求不断提升,增额终身寿险凭借长期IRR基本均在3%以上的收益锁定优势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增额终身寿险是指保额会不断增长的终身寿险,相较于传统寿险产品,其主要特色在于保额在生存期内可以灵活支取,而其“增额”特征主要体现在保单缴费期完成后,保单的现金价值和身故保额通常会按照每年3.5%的复利进行递增,且持续到终身。因此作为既可以抵御身故风险保障、又可以实现家庭财富稳定传承的金融产品,增额终身寿险在年被更多险企大力推广,对保费和价值增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根据中保协发布的《年银行代理渠道业务发展报告》,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凭借其资金灵活度高、用途多样的功能在银保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主流地位,年初以来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太保人寿等上市险企也相继推出盛世金越、御享年年、荣尊世家、长相伴等终身寿险产品,并予以极大的推动力度,有力地弥补了保费增长缺口、贡献业务增量。

增额终身寿险渐成险企主力产品,保费和价值贡献有望持续提升。根据行业统计数据,增额终身寿险的保费收入在人身险公司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在年发布财报的76家人身险公司中,约有30家险企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五位的保险产品中都出现了增额终身寿险的身影。平安人寿的“盛世金越”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在年3月推出之后,对公司每月NBV贡献颇多,有力地支撑了公司的业绩增长,同时该产品也是公司年开门红的主推产品,预计年在公司NBV中的占比有望继续提升;太保人寿的“长相伴(臻享版)”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是公司年重要的主力产品,也是助推公司价值转型、使得公司22Q3NBV增速转正的核心驱动,年预计还将继续作为公司的主要价值贡献来源进行推动。年增额终身寿险凭借其较高价值水平和佣金水平,仍将受到险企和代理人的追捧,保费增速将保持在较好的增长水平,在险企的保费和NBV中的比重有望继续提升。

监管持续规范销售行为,有助于增额终身寿产品行稳致远。被当作储蓄型产品进行销售的增额终身寿险在市场需求爆发的同时,也暴露了较多销售误导问题,如个别公司宣传“增额终身寿险复利3.5%”混淆了保额增长和投资收益概念,或将增额终身寿险类比理财产品,忽略其保障功能,诱导保险消费者中途退保,不符合产品设计初衷等。对此,银保监会多次发文通报,严令不得进行欺诈、隐瞒或误导性的宣传,不得发布夸大产品收益、掩盖产品风险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我们认为,在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监管将持续严厉打击激进型公司的销售行为,*策从严治理预计短期内将对产品销售造成一定冲击,但有利于行业防范利差损风险、合理管理并引导消费者预期。部分个别在设计上打“擦边球”的中小险企的产品可能加速退出市场,但头部险企在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投资收益和附加费用率假设等方面普遍保持审慎态度并严格遵守监管的要求,相关产品策略因此不会受到较大冲击,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上市险企等稳健型公司的竞争优势,推动居民持续、理性消费。

三、健康保险多点开花,医疗健康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

防疫放松、经济复苏是推动健康险销售向好的重要因素,美日数据充分验证健康险增速与经济的相关性较强。疫情以来,不确定性的封控*策扰乱了居民和企业的预期,使得消费者风险偏好大大降低,对健康险等可选消费的购买意愿迅速走低。随着防疫“二十条”和“新十条”优化措施推出和新型冠状病*感染回归乙类管理,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二十大重申发展是*执*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年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我们相信,随着疫情*策优化调整,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将得以恢复,在连续、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策指引下,亿万劳动人民对收入增长的迫切期待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有望推动我国经济在低基数水平下持续复苏。“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经过三年的艰难岁月,我们没有理由不看好疫后的中国经济,而这也是我们看好保险销售及保险股的最重要假设。同时,参考海外发达国家经验,美国和日本自-年的季度GDP和寿险(不含年金)保费增速,进一步验证了健康险保费增速与经济相关性较强,其中美国的健康险增速滞后于GDP一个季度,日本的健康险增速则与GDP表现基本一致。后疫情时代下我国居民对经济复苏和未来收入的预期改善,将显著带动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修复,有助于重疾、医疗等健康险产品销售回暖。

1、重疾险市场并非“饱和”,覆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重疾险是指以特定重大疾病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疾病保险,得益于代理人渠道的人口红利,过去数年经历了极高速增长。重疾险于年被引入中国,从年开始成为市场上保障型人身险的主流产品,特点在于保大病、确诊即赔、赔付金不限用途。由于重疾险解决的不仅仅是治疗费用的问题,更多是弥补被保人罹患重疾后可能面临的收入损失和经济压力,因此在配置重时往往强调“保额优先”,并需要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以及对家庭总收入的贡献度来确定保额,从而更好发挥抵御风险的作用。通过观测重疾险长期的增长趋势并与代理人数量做对照,会发现重疾险保费、尤其是新单增长趋势和代理人数量增速高度重合。年原保监会取消代理人资格考核后,寿险渠道规模急剧扩张,重疾险新单保费也随之在-年经历了极高速的增长并达到0亿平台,在国内健康险保费收入中占比约六成。究其背后原因,主要在于重疾险新业务价值率远高于其他保单类型,因而保险公司借助人海战术和高首佣的人力驱动模式,大力推动产品销售,这一销售模式的精髓就在于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同时也会成为客户。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时的行业业态与如今互联网渠道电商玩法类似,都是基于一个大流量客群进行快速变现,从而使得人力规模成为影响重疾险销量走势的最大因素。

行业周期叠加疫情影响,近年来重疾险陷入高潮后的瓶颈期。“大进大出”的人海发展模式虽然是国内人身险业扩张的一条捷径,但是当行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流量枯竭的时候,就会难以为继。销售的媒介受限,直接影响就反映到了业绩结果上。年的重疾新单增速下滑已经暴露了问题,而年起疫情的影响则给了保险公司致命一击:消费者收入的下降导致保险这类可选消费下降,投保的决策难度加大,重疾险增长陷入瓶颈;保险销售这个职业相比于其他新兴业态的吸引力大幅度降低,代理人脱退率高、增员难成为行业共同面对的难题。除此之外,重疾险在中高收入人群基本普及、主流客户群体迭代、互联网降低信息不对称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疾险新单保费的增长。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年我国重疾险保费收入为.6亿元,同比下滑6.7%,是近6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而新单保费从年起已经跌破千亿规模,持续负增长。

渗透率虽已高但保障缺口较大,未来重疾险覆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根据中再寿险统计数据,-年我国累计销售重疾险保单达3.6亿件,截至年末有效保单数为2.2亿件;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年的抽样调研数据显示“我国月收入在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6.34%,在14亿的人口中有2.3亿人”,意味着目前重疾险对于有支付能力客户的开发已经较为充分,这也是市场上普遍认为“重疾险市场已经饱和”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当前重疾险人均保额仍严重不足,根据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的《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编制报告》,截至年重疾险产品的件均保额只有10.8万元,《中国人寿年度寿险理赔服务报告》则显示公司年重疾险超85%的理赔金额都是10万元以下。受到医疗费用逐年增长、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目前重大疾病康复费用一般需要10-80万元不等,两者存在明显的不匹配性,难以发挥重疾险独有的康复费用和收入损失补充功能,个人健康保障缺口巨大。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保障缺口恐将更加明显,中高端人士的重疾险增保需求和潜力,还有很大的二次挖掘空间,重疾险市场远非达到“饱和”状态。

随着产品形态不断迭代和销售理念转变,重疾险市场发展潜力和错位竞争优势仍在。由于过往的粗放式开发过快消耗客户需求,未来重疾险的发展之路注定不如以前好走。但是对消费者而言,重疾险确实触碰到了客户对于大病重病的痛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众对日益走高的大额医疗费用支出的焦虑;对代理人而言,重疾险直指人们的健康保障需求,市场接受度和销售费用较高,代表着稳定和可观的收入;对保险公司而言,重疾险新业务价值率和剩余边际率较高,不可能被放弃。从重疾险自身的产品分类来看,根据保障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定期型、终身型;根据赔付次数不同,可以分为单次赔付型、多次赔付型;根据是否包括身故返保额,可以分为消费型、储蓄型和返还型。随着寿险转型步入深水区,各公司不断加快产品升级步伐。年,中国人寿推出尊享福、惠享福2款重疾险产品,新华保险推出“多倍新守护”系列产品,均提供重大疾病分组多次赔付等保障功能;平安人寿则推出守护百分百全能保险产品计划,由两全险+重疾险组成,全面覆盖轻中重度疾病,产品形态不断优化,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由于当前市场主流的储蓄型重疾险保费相对较贵,对低收入人群吸引力有限,未来险企或许可以增加责任更简单、价格更便宜的定期类消费型重疾险,既能吸引新客户,又可以降低老客户的加保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重疾覆盖面。

后疫情时代下消费信心恢复,居民购买力增强,重疾险需求将被进一步激发。疫情影响使得人们对疾病的自我防范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深刻感知到了疾病对健康的威胁、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收入损失和大额医疗支出等风险,每个人都更加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对健康风险的保障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是疫情下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大家变得“畏手畏脚”,消费行为更加审慎,个人保险消费意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中国保险保障基金统计,年三季度我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为63.3,环比下降3.2,同比下降3.0。随着四季度防疫*策的放开,年中国经济复苏的动能强劲,消费者信心有望稳步回升,而重疾险作为非刚性消费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将会更大。

代理人队伍质态改善、收入提升将增强职业吸引力,增员复苏有望进一步拓展重疾险销售空间。正如我们前文所分析的,以往庞大的代理人队伍是保险行业、尤其是重疾险销售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近三年渠道改革持续深化,当前各上市公司的代理人规模已回落至年左右的水平,但人均产能均已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代理人供给效率不断改善,队伍质态明显好转。后续代理人收入将跟随产能提升幅度等比例增长,而正常社交活动的恢复,也有利于提升线下活动率、促进客户面访和成交,进一步增强代理人收入改善预期,保险销售的职业吸引力增强,队伍规模有望重启增长,将持续推动重疾险销售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得益于以上不利因素的改善,我们预估年重疾险销售将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并跨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重疾险都是寿险公司最重要的新业务价值来源,根据中国平安年报披露,-年代理人渠道长期保障型业务(主要为重疾险)NBV占公司新业务价值总额的比重均在70%左右,随后-年则连续“下台阶”,NBV占比逐年下降至52%和33%。经过近三年的深度调整,我们预估年平安长期保障型业务NBV占比约为30%左右,同比降幅有望显著收窄。年在居民风险意识提高、消费信心恢复、渠道供给效率改善等多重利好以及基数效应影响下,我们预计行业重疾险新单保费有望实现5%-10%的正增长,各险企重疾险NBV占比也将逐步企稳甚至回升,在多样化产品结构中牢牢占据权重第一,从而充分发挥好业务“压舱石”作用。

2、医疗险感知度明显提升,分层消费趋势显现

(1)百万医疗:“人人必备”的基础医疗保险配置

百万医疗险是指医疗费用报销额度高达百万以上的医疗保险,最大优点在于高杠杆率。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作为一项面向全民的福利保障,能够报销参保人超过起付线的各项医疗费用,满足了居民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但由于报销范围、比例与额度的限制,只能覆盖部分医疗开支。而百万医疗险解决的主要就是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导致住院所产生的各项医疗费用问题,构成了对普通医疗保险的有效补充,具有保额高、保费低、性价比高的优点,向来有“杠杆率Top1”的保险之称,但主要针对大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免赔额以下的普通小病不能报销。

自年横空出世后,百万医疗险保费规模高歌猛进,成为现象级“网红产品”,年起增速放缓。年8月,我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推出“尊享e生”,拉开百万医疗险产品帷幕,随后吸引了寿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等多家保险公司和80多家中介机构参与,并开启了长达五年的“狂飙突进”。根据众安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年中国百万医疗险行业发展白皮书》,年我国百万医疗险用户规模已达万人,年突破万;保费规模也从年的10亿元增加至年的亿元,增长超过50倍,拉动健康险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年城市定制商业医疗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惠民保)登场对百万医疗险的市场份额造成不小冲击,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则标志着短期健康险步入“重规范”、“严监管”的发展新阶段。从费用报销范围来看,惠民保仅限于社保内,而百万医疗险还可报销社保外的医疗费用,范围有所差别,因此惠民保并不是商业医疗险的全部;但同时也要承认的是,在惠民保普及的市场中推广百万医疗险的难度更大了,尤其对于专业素养和销售能力不过关的代理人来说更是如此。

报销型医疗险是海外发达保险市场的主流产品,在我国百万医疗险依旧是重要的健康险组成部分。放眼海外,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地区借助*府税收优惠制度引导,医疗险业务发展均较为成熟,并且是健康险中的主导险种,不仅起到了显著的保障补充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共医疗基金负担。在我国,由于百万医疗险产品性价比和市场认可度高,因此成为了保险公司入门级的获客产品,虽然价值率不高,但却是构建我国多层次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险企获客的重要抓手之一,百万医疗未来或将加速存量转移并进*中端市场。虽然我国以百万医疗为代表的短期医疗险日益接近规模天花板,但今后寿险公司还可以发挥牌照优势,加强与财险公司的区隔壁垒,加大长期医疗险的推动,将短期医疗险的存量用户转化到长期医疗险,提升产品价值率。同时,加快产品升级,将产品责任范围向中端医疗“上探”延伸,在投保门槛、医院范围、保障责任、服务质量上均有所加强,利用相对亲民的价格和较广的医疗网络覆盖面,提升对于新中产人群的吸引力。我们认为,在惠民保经历了前期的爆发式增长、似乎要开始面临瓶颈的时候,“进阶”后的百万医疗险有望重新获得部分被惠民保冲击的市场份额,特别是集中在健康年轻人群的投保,百万医疗险的吸引力会更大。更重要的是,凭借这一“钩子产品”,险企能够充分利用疫情导致恐慌带来的民众健康保险投保意识增强,获得更大的用户粘性以及继续挖掘消费者需求的机会,从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

(2)高端医疗:中高净值人群追求医疗品质的有效工具

高端医疗险主要针对中高净值人群设计,最大优点在于可调配高端医疗资源。如前文所述,我国医保仅医院就医所产生的医疗费用,用药范围也仅限于社保药品目录;普通商业医疗保险则多参照社保报销,保障范围通常通常仅涵盖住院费用、手术费用等,无法满足部分客户对特需医疗等的特殊需求。而高端医疗险作为针对中高净值人群所设计的医疗费用保险,具备了超高保额、就医直付、突破国家医保限制、覆盖范围广、保费高昂等特点,更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42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