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车企短期发展情况的量化指标有很多:同比,环比,份额等,但判断中长期发展潜力的量化指标很少见 曾经有个一线自主品牌的高层在一个行业会议上说,他们内部是以市场份额论英雄(某个产品市场份额增长大的团队能升职)。当时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汽车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在8年以上(规划+开发+销售+售后),短期的市场份额可以通过促销的手段获得,中长期的份额如何保证? 如果高层只顾短期的市场份额,只把资源投到与销量直接相关的部门,比如每年的升职名额大幅流向销售科和大区销售,压缩市场、规划等部门的投入,这种企业的中长期发展也是堪忧的 以下几个指标,可以用来判断一个车企的中长期发展潜力,等以后想到更多的再补充 1、新车的造型审美 如果一个车企曝光的新车谍照或者车展照片很丑,这个车的未来几年销量堪忧,会影响到企业业绩。 如果一个车企采用家族化造型语言,代表造型新方向的一款新车很丑,会导致未来几年旗下全系车型的换代造型很丑,影响巨大。具体那个企业犯过这个错,就不说了。 一个新车如果热销不到3年以上,成本是很难回收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指望一个很丑的车能月销台以上,还能卖3-5年,不太现实,除非是地主家的孩子,技术、质量等家底儿很厚(比如日系的一些车),更多的情况是,很丑的车一般半年就消失了,比如欧朗。 一个很丑的车是如何经过层层造型评审,最后上市的呢?第一,不是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是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审美,引进到中国后也犯懒没改造型。第二,官僚主义。评审的最终决定权在高层,高层年龄偏大,审美观念陈旧。第三,造型设计师水平不行,提供的造型备选方案质量低,矮子里面选高个,很难。第一个原因是不重视这个市场需求,第二、三个原因归根接底是人不行,人不行了,企业的中长期也就不行。 2、对市场机会的判断 新产品立项流程是否科学、群策群力。有些车企凭领导的个人喜好规划车型,然后卖不出去,变成小众车,尤其是一些技术型领导,技术很在行,但是在判断用户需求上一直犯错,越独裁的领导,在产品方向上越容易犯错 细分市场划分有偏见。有个合资车企的车型划分标准,把合资品牌的车放一起,自主品牌的车放一起,打心眼里看不起自主品牌,产品的对比仅限于与合资品牌车型,然后自己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还找不到原因,轻视自己竞争对手的结果。这个车企的外国人为什么这么划分?因为他不相信中国员工的分析水平,只相信他自己,第二相信国际咨询机构的分析师。 在没落的技术上继续投入。几年前,很多国际车企都宣布不继续开发新的燃油发动机了,有个车企发布的规划里还有开发汽油发动机,开发汽油赛车。对技术很执着的人,做产品规划最容易出问题 3、对流程、效率的重视程度 是否愿意尝试先进的管理工具?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运营效率。有个车企的老总,当他看了一本写的很好的书时,会买一批这本书送给科长以上的人员,并在书上签上:为了**品牌的事业和自己的名字。很多国企的员工喜欢研究领导的个人喜好,以便钻营如何巴结谋升迁,现在领导说我喜欢这一系列书,你也钻营一下吧 是否愿意学习其它行业的、明星企业的管理方法? 是否定期找咨询机构咨询组织结构、管理文化的变革? 是否善待自己的员工?是否变相裁员?劳动仲裁案件的数量? 有无员工持股计划 4、对新趋势的重视程度 战略的变化,资源投入,变革的决心,组织结构的变化 战略正确才能保证努力的方向是对的 5、对产品改善的重视程度 注重发布新车、新品牌,还是注重优生优育。 有些企业对于有质量、设计等问题的低销量车型,懒得去改善和总结经验教训,这或许和内部奖惩制度有关,做新项目有奖金,改款升级旧车是费力不讨好 6、对规划等非一线销售部门的重视程度 发布的战略是否可落地? 战略是否符合行业大趋势?在EV大趋势很明确的情况下,有个车企还把投入大量资金到高动力性能汽油车 规划部门领导对未来的判断水平如何?可以从车展访谈等公开途径发现,也可以从相关领导的论文中发现 规划部门是否在车展等场合有发声的权利? 7、高层管理人员 务实还是务虚?是空话套话还是接地气?是否愿意“屈尊”定期走访自己的全国4s店,向一线人员问计 追求经济效益还是追求政绩?追求销量还是质量? 兼并重组、异地建厂是基于企业发展需要还是其它非市场经济因素?比如建工厂的同时能获得房地产、矿产资源;兼并重组是被上面的领导打了招呼? 高层是凭空而降,还是从基层逐步升上去的? 走下坡路的企业,如果还只重用土生土长的自己人,投入再多的资金,招聘再多的中低层人员,也是无用,因为发展思路有问题 明星职业经理人能否形成合力?有个车企招聘了很多外部明星职业经理人,这些人水平很强,但互相不服气,开会时谁也说服不了谁,无法形成决策合力,最后相继出走 8、供应链 供应链里自己的关系户的企业占大比例?低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可以深度捆绑,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需要交给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对采购腐败的打击力度 供应链数据集成、融合的程度 9、外企的本地化 管理层是否只有外国人? 外国管理人员的专业和经验是否与其管理的部门对口? 是否把中文或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从招聘JD上就能看出来,有些日韩企业招聘时,明确写要日语、韩语几级,甚至JD还写着“英文不问”,对自己国家的语言相当自信。行政岗位这样要求也就算了,如果很多技术岗位也这么要求,弊端就很大,第一,把候选人范围大幅缩小,能招到的人少,而且现在外企的薪酬优势不明显了;第二,在科技日新月异、竞争超级激烈的现在,还让员工把大把时间用在学习小语种上,对人才的竞争力也是削弱。 10、员工是否买自己的车 如果一个企业中高层及员工,都不买自己的车,那这个企业也没啥发展了。所有的车都有缺点,只有自己的员工切身感受后,才有改进产品的动力 曾经有个企业中层说,他买别的品牌的车是为了调研竞品,别扯了,调研竞品是研究院竞品对标的事。 某个新能源车企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的电动车多么好,但记者摄像头一切换,发现这个领导开Lexus上下班,被网友能骂死。 这个指标很好观察,去车企的停车场看看就知道了 以上只是个人经验的主观感受,没有可以量化的数字支撑,只能对比排序不能量化打分。 对于个人而言,在没有好的去处时,只能骑驴找马。最后引用一句名言结尾(好像是查理芒格的):喜欢一个事物的最好方法是努力让自己配得上他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61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