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在过去的项目经历中,当我们询问那些定期进行人才盘点的企业具体怎么开展人才盘点,回答通常都是:根据业绩给员工一个评价。

当我们追问“评价员工的标准是什么”、“管理者评价的标准是否统一”、“评价过程是什么”、“谁来评价”、“评价结果是什么”、“评价结果怎样应用”时,许多企业都给不出明确的答案,人才盘点变成了一个“黑箱子”,没有人能讲得清道得明。

我们通过总结发现,现在大多数企业进行的人才盘点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

一、四类“残缺的人才盘点”

1

没有一把手参与的人才盘点

在完整的人才盘点中,一把手、直接上级和人力资源部三个角色缺一不可,但很多企业一把手认为人才盘点是人力资源部的事,自己不需要亲自参与,只要最后听人力资源部汇报盘点结果就行了。

人才盘点其实是“一把手工程”,基于战略和组织的需求出发,最终为组织运行和战略实现服务,而一把手是对公司战略目标、业务方式、组织体系理解最清楚、最深刻的人,所以在人才盘点标准建立阶段,需要一把手充分表述自己的经营思维、价值观和用人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才盘点的标准符合组织需要。

首先,一把手不参与会让整个人才盘点工作缺乏权威性,导致各部门管理者不够重视,人力资源部组织推动起来也会比较困难。

其次,没有一把手参与的人才盘点缺乏用人导向的锚定标准,容易造成管理者之间用人理念分歧,增加决策成本。

最后,一把手不参与还会导致人才盘点欠缺高度,很有可能演变成人力资源部的“走过场工作”,使人才盘点失去应有的意义。

2

没有人才盘点会议的人才盘点

很多企业在搜集人才评价信息后,就直接由人力资源部和被盘点对象的直接上级商量确定最终结果,完成被评价人的九宫格定位、优劣势、任用建议等人才档案。

这种操作方式虽说简单快速,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管理成本,但没有经过人才盘点会议的人才盘点会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埋下隐患。

因为不经由人力资源部、被盘点对象的直接上级和间接上级共同讨论会导致盘点不够精准,在落地时缺乏公信力,也难以形成统一标准的识人、用人文化。

3

没有结果应用的人才盘点

对于人才盘点,很多企业止步于人才盘点九宫格的确定及盘点信息的搜集与确认,但事实上,人才盘点的目的是找出人员现状与目标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去缩短差距。

这些措施包括因关键岗位人才不足而启动的招聘计划、针对素质或业绩不合格员工的淘汰优化计划、针对人才梯队培养的继任者计划、针对不同盘点结果的员工激励计划等。

如果不将盘点结果应用在人才管理中,不仅达不到人才盘点的目的,还造成了管理成本的浪费。

因此,各企业需要制定正确完整的人才盘点流程,从一开始就要注重人才盘点结果在后期应用的价值。

当然,人才盘点结果的后续行动计划实施起来难度较大,比如不合适人员的优化策略和技巧、关键人才招聘与培养实施计划等,不仅需要人力资源部作为组织者直面问题,也需要高层的支持以及直接上级共同推进落地实施。

4

没有素质模型的人才盘点

在人才盘点的操作中,多数企业只用业绩评价人。这是因为,一方面,业绩评价可以直接参照员工平时的绩效考核,操作简单,主观性小,特别是销售类业务岗位,更可以通过简洁明了的销售额、回款额等业绩数据衡量员工的表现。

另一方面,管理者本身不清楚除业绩之外的其他人才评价维度,或是认为其他评价标准没法进行量化,于是干脆不做变化,觉得这样至少不会出现大的管理纰漏。

但业绩只能衡量一个人过去的价值产出,并且这个产出还会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唯业绩论”容易产生人才任用的不公平,无法留住优秀的人。另外,单一的业绩评价会造成管理者过度依赖量化标准,弱化管理能力,造成管理者的“怠政”、“懒政”。

久而久之,部门管理者自己就变成了团队的天花板,不仅不利于团队的打造,也无法为组织输出优秀人才。

二、人才盘点做不好的六大后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没有建立正确的人才盘点体系而走入的误区远不止这些,由此也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后果。

1

关键岗位,错用“素质不佳但业绩尚可”

科学的人才盘点常用素质能力和业绩两个维度将人才分为六类(图1)。如果只采用单一业绩维度评价,没有判断素质能力维度,往往会忽略企业中的“4”类。

这样的员工虽然短期内能在岗位上产生不错的业绩,但由于价值观和能力与公司不符,长期来看会损害公司的利益。而且这类员工会传播负能量,破坏组织氛围。

图1人才盘点九宫格

如果这类员工没有被识别出来,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因不错的业绩被配置在企业的关键岗位上,比如通信公司的研发经理、连锁经营公司的店长、咨询公司的项目经理……这就相当于在公司的关键岗位上埋下了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带来巨大的损失。

更有甚者,一个业务老大带走整个团队,让公司陷入发展困境,甚至一蹶不振。

2

滥竽充数,懒人藏身

如果企业在人才盘点过程中,没有进行人才盘点会议,不仅可能导致评价结果有失公允,而且会导致直接上级包庇善处人际关系的平庸员工,企业无法再从间接上级、人力资源部等其他渠道获得对盘点对象的客观反馈意见。

这样,人缘好,但工作上喜欢偷懒、浑水摸鱼、不出业绩的“懒人”就有了藏身之地。这类员工在阿里巴巴被称为“老白兔”,经常处在“3”类的位置(图1)。对于这类员工,一般要给他们制订限期业绩改进计划,如果他们长期“混日子”,不仅影响业绩,还会在组织“繁殖”更多的“小白兔”。

3

忽视基层,人才埋没

企业家在用人的时候,常常会习惯性地指派身边的员工,如高层领导班子和部门负责人,大部分企业家对间接下级都很少了解,更不用说优秀的基层人员了。不做人才盘点就无法掌握人才结构的全貌,也就错失了解间接下级、发现基层人才的好机会,导致基层优秀员工或“黑马”失去了被高层发现的机会。人才被埋没,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4

不分好坏,一刀乱切

人才盘点中一个关键角色是直接上级,他对人才盘点结果和后续应用有直接影响,但很多企业在做人才盘点时会默认直接上级都是合格的,忽略了对他们进行理念和操作方法的宣导与培训,导致一些缺乏管理技巧的管理者或者不想得罪人的管理者充当“老好人”,对团队成员的评价结果趋近一致。

长此以往,这样“齐头式”、“一刀切”的假平等会引发部门内部“劣币驱逐良币”,优秀员工由于未受到公平的对待而另谋高就,平庸的员工却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团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弱。

5

机会来了,无人可派

不做人才盘点,企业经常会遇到“机会来了,无人可派”的尴尬处境,更糟糕的是,有些企业做完人才盘点后,仍然觉得无人可用。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人才盘点操作方法不规范,在确立标准和进行评价的时候走形式,既没有认真准确盘点员工的素质能力和业绩表现、岗位发展优劣势、现有岗位匹配度、任用发展建议,也没有认真梳理组织的关键岗位、继任者计划。

另一种原因是,尽管人才盘点的核心产出很精准、很有价值,但发现人才储备不够后,企业没有积极采取弥补短板的措施,始终让企业处于用人的紧张状态,从而错失发展的良机。

6

人才管理,缺乏依据

如果人才盘点结果不够精准,企业在人才盘点结果实施时效果不理想,那么会存在诸如“招什么样的人”、“辞退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明星员工”、“什么样的人素质不佳但业绩尚可”等人才选择的困惑,还会导致诸如“该员工调薪幅度是多少”、“该员工该不该晋升”、“该员工该给多少股权”等人才激励的困惑,也会导致诸如“培训资源给谁”、“谁作为关键岗位继任者”、“该给谁配备导师”等人才培养的困惑。

小结

事实上,科学的人才盘点操作并不难掌握,很多公司在实施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误区,根本上是对人才盘点的价值还没有正确理解。因此有必要帮助更多企业了解人才盘点的价值,厘清人才盘点的常见误区及后果,树立对人才盘点的科学认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更多的企业重视人才盘点,并科学地开展人才盘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70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