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青少年作为消极体验易感人群,受到疫情影响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梳理疫情影响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于当前维护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受到疫情影响,青少年可能出现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和家庭应该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疫情影响下,青少年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有以下几个: 情绪问题 恐慌焦虑:面对疫情肆虐的新闻十分担忧、害怕,过分担心自己及家人身体状况,一旦身体出现不舒服就与新冠肺炎联系起来;担心延期开学、网络教学可能影响正常学业甚至导致毕业延期、就业推迟;白天过于紧张,无心学习,晚上又会觉得虚度时光,产生负罪体验。 抑郁绝望:因为疫情而感到人生无常,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一切失去兴趣;因为武汉或湖北户籍可能受到歧视,伤心难过;自己或家人已有明显症状,但无法及时就医而痛苦绝望,或者已经就医但担心无法治愈而绝望崩溃。 歧视心理:将武汉或者湖北等同于病*,对武汉人或湖北人极为歧视,肆意调侃甚至恶意谩骂。 行为问题 长期居家生活,无法进行线下社交活动,容易导致青少年孤僻疏离或是过于沉迷线上社交;过分依赖电子媒介获取疫情信息,过分沉迷于网络视频或是过分沉迷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影响睡眠。 家庭问题 长期居家生活,由于观念、作息和行为上的差异,青少年与父母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二、建立*府、专家、机构、大中小学和家庭“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维护机制 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着力构建“以*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专家为引领,以社会专业机构为辅助,以家庭亲子教养为支持”的“五位一体”心理援助体系。 在*府支持和专家指导下,各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充分发挥专业的引导作用,指导和帮助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具体工作。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研人员及心理健康专家通力合作,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判,对学校心理老师提供专业的培训与督导、咨询和建议,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家庭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应激反应的“ 战场”,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的协助作用,与家长共同指导儿童、青少年掌握缓解负性情绪的方法。 三、大、中、小学要上好心理健康 课 引导学生对病*的暴发、传播、预防形成科学的认识。通过权威平台、权威媒体获取疫情消息,对于非官方渠道的各类信息理性批判,不轻信、不传播,切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引导学生对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恢复社会秩序树立坚定的信心。在*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级各类*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只要我们增强防范意识、遵守防控措施,坚定信心、众志成城,一定能够取得 的胜利。 不同地区青少年受疫情影响而导致的心理问题有所不同,学校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情况,对受到疫情直接影响最为严重的青少年群体给予特殊的关怀。 四、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充分利用不同的平台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援助服务。 结合已有的在线疫情心理援助课程,教会学生简单的情绪调节方式,以应对恐慌、焦虑和无助等负性情绪,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援助。 充分发挥“健康中国”“”以及其他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作用,对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无法帮助的、需要更专业帮助的学生进行转介。 必要时利用已有网络直播平台,以网络教学的形式对学生开展远程心理健康指导。 五、重视心理辅导中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心理辅导工作需要由具有专业背景、专业资质的机构和教师来做,各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应该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心理援助培训,组织专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督导。 在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时应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要求和伦理规范,不能把所有学生都视作有问题的学生,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咨询方法和干预策略。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在能力范围内提供恰当的帮助,对于无法处理的个案应尽早转介至专业机构,让学生接受更加专业的帮助。 (作者:聂衍刚,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教务处处长,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编辑:付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20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