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2/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1225/5154120.html

◎京范儿

年9月14日,是青龙桥火车站杨存信站长正式退休的日子。

青龙桥火车站是老京张线上的一座百年老站,是当年詹天佑修建这条铁路时实现 的“人字形”转折的地方,也是京张线上 一座至今保持原貌并一直在运营的车站。

整整60年,在这座大山深处的小站上生活、工作,父子两代人接力守护,杨站长和小站的故事会随着他的退休画上一个句号吗?

也许,这只是另一个新的故事的开始。

在山里待几天挺好,要是待几十年呢

杨站长退休前不久的一天,我终于来到这座八达岭崇山峻岭深处的百年老站,之前已经听说了很多关于杨站长的故事,钦佩之余,脑子里其实还是有不少问号,想亲自来寻找答案。

那是北京盛夏非常晴朗的一天,我和杨站长沿着铁路线边走边聊,抬头望见白云点缀的碧蓝晴空,两侧是莽莽群山和蜿蜒的长城,这壮丽景色让人的心胸也一下子开阔起来,我禁不住赞叹:这里真是太美了!

杨站长笑着说:“我们这儿环境是不错,空气也新鲜,待上几天甚至几年都挺好,可如果说从一上班就打算在这儿扎根儿一辈子,那就是脑子有问题了。”

这正是我最想问的问题,杨站长说得很坦率。小站虽美却不过巴掌大的地方,10分钟就能转完,每天的工作重复而枯燥,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何度过呢?而大山之外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就是繁华的京城,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也曾经想过离开,不想过和父亲一样的生活。”杨站长指给我看站台附近的一座老屋,那是父亲当年住过的职工宿舍,也是他出生的地方。杨存信生在车站,长在车站,每天看着火车奔跑,枕着汽笛入眠,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曾经是他的玩伴。“那时,家属都随铁路职工在工作岗位附近居住。这里最多时住了30到40户人家,有学校、商店,十分热闹。”

年,杨存信的父亲杨宝华来到青龙桥车站任扳道员。“京张铁路当时是 去西北的干线铁路,一天一夜要走32对车,就是64趟,父亲常常忙得没日没夜。”杨存信从小就知道父亲工作辛苦。以前用的是臂版信号机,杨宝华在夜幕中把 灯挂到信号机上,天亮了再摘下来。如果 用完了,他还要徒步三十里地去延庆县城买。

杨存信印象最深的是,爸爸的值班室里最多的时候有16部电话,是那种手摇的铁路专用电话,一个电话接错了,或者睡着没接到,就会出大事故。“我当时想去企业做一个普通的工人,过那种每天正常时间上班、周末休息的生活。”

然而,事与愿违,杨存信19岁那年还是接过父亲手中的信号旗,正式成为青龙桥车站的一员。正式上班那天,父亲把杨存信领到詹天佑铜像前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 条铁路,以后你每天都要在这里工作,要是干不好就对不起这身铁路制服。”父亲跟他说:“你选择干一天,就把这一天的工作干好。”从扳道员到助理值班员、车站值班员,年,29岁的杨存信成为青龙桥火车站站长。

当时的他,依然没打算要一辈子扎根儿在这里,然而,最终是什么留住了他呢?

和青龙桥站、詹公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

“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这条线路不再承担重要的运输任务,一些寻访历史的旅客来到这儿,常会问我很多问题,关于小站的往事,关于詹天佑铜像等等。”杨站长笑谈,慕名而来拜谒的旅客、游客络绎不绝,提出的各种疑问和咨询的问题也不断困扰和拷问着他,是旅客“逼”着他去重新了解青龙桥站,去了解这条铁路的故事。

年11月, 的国际长城保护友人威廉·林赛来到车站,他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载的青龙桥车站系列老照片,杨站长看后被彻底震撼了,原来小小的青龙桥车站、短短的京张铁路线,早在他出生前居然已经享誉全球。

生于斯,长于斯,却不知原来这个方寸之地的小站承载了中国一段如此重要的历史;詹天佑的塑像在小站伫立整整年了,却不知塑像碑座上的字有这样的含义……随着了解越来越多,杨站长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座小站,更像是一座时光博物馆,而他的责任又多了一项,除了守护一趟又一趟列车,他还想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渐渐地,这成了杨站长日常工作之外 的事业。

像接待每一位寻访历史的游客一样,杨站长带我参观并重新认识了这座老站。“它仍保留着百年前的样子,灰砖墙配上红瓦红门,站牌从右到左写着黑字‘青龙桥车站’,下面是韦氏拼音……”

始终陪伴着杨存信守站的是“詹公天佑之象”。从年落成,这座铜像历经百年,碑座上写的为什么是“象”,而不是“像”?他专门请教了詹天佑嫡孙、詹天佑纪念馆首任馆长詹同济,“这座铜像除了身高以外,其他都是按照詹天佑原貌铸造的,没有任何艺术夸张。使用大象的‘象’,表示‘见象如见人’,代表詹公原貌。”杨站长从詹同济那里得到了答案。

杨站长常说,我和青龙桥站、詹公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最终,还是百年老站留住了杨存信。转眼间他在老站工作已经41年了,唯有一句话能诠释他的执着的驻守,那就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上,如今依然车来车往

年9月,火车 次驶过八达岭隧道,青龙桥站正式发挥作用;年4月23日,青龙桥站举行詹天佑铜像及碑亭落成典礼;年首都博物馆确定青龙桥站为北京市工业遗产;年3月,青龙桥站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4月10日,全国铁路大调图,青龙桥站不再有国铁列车经过,改为只办理北京方向S2线列车的接发业务……

转眼,年过去了,已经成为文物的青龙桥站直到今天还在运转,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上依然车来车往。杨站长指给我看这个 的“人”字,只见两山相夹处有高耸的长城,坡度缓缓向上,那段铁路,真像是一个大大的“人”字,一撇通往八达岭,一捺奔向居庸关。

当年,詹天佑修建京张线遇到海拔落差大的难题,经过实地勘查,他的目光落在青龙桥,他曾写道:“惟查距八达岭二里余,名青龙桥,向偏东北,名小张家口,较八达岭偏低,轨路行经该处,虽绕越多十余里,似可减开凿之工。”詹天佑正是用这个方法完美解决了火车爬坡的难题。“不但缩短了工期,还节省了10万两白银,詹公的这个设计真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杨站长的语气中充满了钦佩和敬重。

如今,市郊铁路S2线和谐号列车每天在这里进行技术性停车,即车头变车尾、车尾变车头,从“人”字形铁轨的另一边折返下山。列车进站后,要用道岔来改变行车方向。杨存信最怕的就是雪天,为了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铁路员工需要不停扫雪,以确保道岔灵活。每天目送着列车离站,他都仿佛在送别一位老朋友。

这座老站是真正的“活文物”,在全国也实属罕见。杨站长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关于青龙桥站的一切,随着一个个闻所未闻的谜底被揭晓,一个又一个谜团接踵而至,他一有时间就跑书店、查资料、拜专家、收集老物件,积极奔走,呼吁保护修缮青龙桥车站。

站台上摆放着一些画着奇怪字符的石碑,这是什么呢?这些是杨站长组织职工年从居庸关车站等地搬运回来的,经过多方求教,谜底终于被揭晓,原来这是用“苏州码子”书写的里志牌和坡度牌。

“清末老百姓记数记账,用这个‘苏州码子’比较多,比较普遍,所以詹先生修建京广铁路的时候,应该是考虑到我们自己国家的认知,让老百姓都能认识,所以用了这种数码作为铁路沿线的标识,包括我们上水的水塔,都是用的这种标识,当时外国人设计的铁路用的都是阿拉伯数字。”杨站长终于搞明白了“苏州码子”是怎么回事,他没想到自己无意间抢救下来的是一件“证据”,“为什么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的 条铁路?‘苏州码子’石碑的发现,就是最直接、最有力的佐证。”

“人字形”铁路多了一横,京张铁路变成了“大”

让杨站长最感到自豪的是,当年詹天佑在青龙桥站留下的一段传奇今天还在续写。

年12月30日,在詹天佑逝世周年、京张铁路建成周年之际,世界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开通运营,线路奇迹般从青龙桥车站下方穿越,在地理空间上新老京张线路被定格为一个“大”字。年12月30日,在京张高铁开通一周年之际,新老京张铁路立体交汇点纪念碑在青龙桥站揭幕。

杨站长带我来到站台旁的纪念碑前,上面写的是“新老京张铁路立体交汇点”,地下4米深的隧道里,高铁列车以公里的时速每天呼啸而过。

“年左右,筹备修建智能京张高铁,我记得当时来我们车站参观的是一群二十几岁的小孩,我问你们怎么设计?他们说就从站底下通过,当时我真是挺怀疑的。”几年后,智能京张高铁顺利通车,杨站长惊叹:“整个施工完全没见到人!”

杨站长指着石碑上的地图,那里原本是詹天佑当年在青龙桥留下的“人”字形铁路,如今和高铁的立体交汇,“人”字变成了一个“大”字,这简单的一笔,见证了中国的百年腾飞。

“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年的初春,抱病参加远东国际铁路会议返乡途中的詹公天佑, 一次登临长城,远眺京张铁路,面对国弱民贫、山河破碎的泱泱中华发出如此感叹。如今,詹公曾经眺望过的在八达岭的崇山峻岭间、从隧道中穿梭而出的高铁列车如利剑出鞘,必能告慰詹公在天之灵!

“当年老京张线的建成,是西方工业文化 次和象征古老中华文明的万里长城的交汇,年以后,我们的智能京张高铁又在青龙桥形成了一个立体交汇,时速从以前的35公里到现在公里,这个变化太大了。我作为一个铁路人,这是我一生最难得的经历,也为国家的发展感到自豪!”杨站长说得有些激动。

“我向詹公许了愿,会继续讲好中国铁路故事”

近些年,青龙桥站成了网红打卡地。春天,游客从北京城区坐S2线列车出发,沿途可以见到京郊最美丽的桃花和杏花。游客站在青龙桥站站台上还可以看到从山脊上蜿蜒穿过的长城。在这样的背景墙下,一列列开往春天的列车,引得游人阵阵欢呼。这是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撞击,富含深厚的韵味。老站房翻修恢复了古色古香的原貌,来青龙桥站参观的游客一波接一波。每当有人来访,杨站长总要跟他们讲一讲青龙桥站的故事。一位多次来参观的游客问他:“怎么每次来青龙桥站,您讲的故事都不一样?”杨站长说:“青龙桥站的故事太多了,咱得一步步地讲,要不然话匣子一开,说也说不完。”

如今青龙桥站变成了一个小博物馆,原先的候车室、售票窗口,都已成为展览品。中西结合的站房,依旧保持着建成时的原貌,西式的百叶窗棂上是中式的女儿墙,屋顶下雕刻着中式的太极图案,寓意平安吉祥。虽然不远处便是人声鼎沸的八达岭长城,但质朴的小站却恍若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始终保持着安详与寂静。自年这里被首都博物馆确定为工业遗产,杨站长已经为20万观众讲解了这段中国铁路的历史。这座小站连通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未来。

今年1月31日是杨站长在小站度过的 一个除夕夜,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守着青龙桥车站,我盼来了智能京张高铁的开通,见证了新老两条京张铁路线的历史交汇。北京年冬奥会即将开幕,2月3日,北京冬奥火炬接力还将走进延庆的八达岭长城,站在长城脚下的这座百年老站里,我不是火炬手,可心里一样火热。”

青龙桥站的詹天佑铜像后有一条小路,拾阶而上,便是詹天佑的墓地,一块块正方形石块砌成,像是一顶工程师帽。墓额镌刻着“詹天佑先生之墓”七个古朴浑厚的汉隶大字,墓后有一座宽两米多、高一米多的卧碑,上面镌刻着詹天佑先生的生平事迹。年5月20日,铁道部、北京铁路局为了彰显詹天佑的功绩,激励后人,特将詹天佑及夫人的骨灰移葬于青龙桥詹天佑铜像后的新墓中,詹公长眠之地有青山相伴,长城相伴,铁路相伴,杨站长常来这里扫墓,感觉自己似乎在和詹公对话。

除夕这一天,杨站长吃完年夜饭,穿上大衣,来到“詹公天佑之象”前,望着詹公深深地鞠了一躬。“我将脱下这身铁路制服,不过我向詹公许了愿,不管是在岗还是退休,我都会继续讲好中国铁路故事。”

年冬奥会期间,“瑞雪迎春”复兴号高铁冬奥专列从老站下穿过,消失在莽莽群山之中,杨站长曾梦想能坐着京张高铁去看冬奥会,但实际上,那段时间他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一天也走不开。冬雪降落在百年老站,万籁俱寂中,他似乎能感受到冬奥赛场上的欢呼呐喊。直到退休,他也没能坐一趟完整的京张高铁。

如今,杨站长终于站完了自己的 一班岗,不过,他和老站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他希望青龙桥站作为珍贵的工业遗存和中国百年腾飞的见证,能得到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27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