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青春期个体在自我道识、认知、情绪及人际交往等心理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表现。青少年渴望得到自我的认同,获得成就感,而网络恰恰为他们寻求自我认同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在网上青少年很客容易体验到成功,尽管它是虚拟的,但是带来的心理感受则是很真实的。

家有孩子沉迷网络,家长应该怎么办?

有资料显示,目前迷恋上网的青少年中属于学习失败的青少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现实中他们的自我无法得到很好的认同有很大关系,青少年认识事物的盲目性、独立中又具有的片面性特点使他们一旦迷恋上某种东西,就觉得一好百好,难以自拔,容易出现痴迷等行为。据调查,很多青少年在空虚无聊、心情烦躁时会选择上网,甚至有人专门去玩杀人等具有攻击性的游戏,以此来宣泄心中的愤恨、不满等负性情绪。这种调节方式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一感到无聊、心情不好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想上网,而没有其他的替代途径,就会造成上网发泄这种途径被反复过度使用,因此导致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而不能自拔。青少年随着年龄增加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与同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希望同伴能够倾听自己诉说内心的烦恼、与自己交流感情并为自己保守秘密。同伴间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都会相互影响,大家若是都上网,自己就会觉得不上网会落伍还有些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人际关系不佳,没有朋友,只好在网络里寻求友谊与支持。总之青少年渴望被理解与尊重,当他们强烈的心理需求与我实中体会到的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感形成强大反差时,他们很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中。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有关系,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特别是那些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更易沉迷于网络。希望得到同学、老师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的学生,生活、学习遭遇挫折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的学生,没有特长,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心情压抑的学生,往往因为在现实中感到矛盾、受挫而上网,还可以带来心理上的群体归属感,浙渐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以致造成网络成瘾。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的原因是心理上的,并不像传统的药物成瘾对人们的影响是生理上的。因此,家庭,社会、学校如何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帮助他们找到合理的渠道解决心理危机、摆脱心理围境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青少年上网要进行引导与管理

对青少年上网行为的管理主要围绕净化青少年上网环境、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上网理念、引导与规范青少年上网行为这几方面展开。

净化青少年上网环境需要*府各部门联手,加大对互联网行业的治理力度,加强对网吧行业的治理,坚持互联网产品及内容的分层分类管理,对于网络产品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和分级,对于有色情、暴力倾向的游戏和影视内容予以限制,对于有教唆犯罪倾向的内容予以坚决取缔,推进游戏软件年龄分级制度,净化青少年的上网空间。

家有孩子沉迷网络,家长应该怎么办?

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与管理,重要的是加强对上网理念的正确引导,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重视家长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方面的作用,提高家长的网络素养,端正家长对子女上网的态度,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上网理念的重要环节。处理好上网和学习的关系,关键是合理分配时间。对于在校学生,学校的教育非常关键,学校应提倡科学上网的观念,树立学习和娱乐兼质的好的学生成为榜样,总结能正确利用网络的学生的时间分配方法,在学生中推广,引导青少年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

(2)引导青少年加强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基本形式是以一种行为控制另一种行为的出现,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可以用以下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

1)前提操纵法。即事先想好一些办法去影响上网行为的出现,如尽量到教室自习,而不在装有电脑的教室或宿舍自习,把电脑游戏光盘处理掉或请人代为保管。

2)行为契约法。例如:如果每天都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可在周末有固定的时间上网;如果有一天不能完成作业,则周末上网的特权被取消。

3)自我指令和自我鼓励法。即通过特殊的自我对话方式来影响行为。可以在适宜的时候通过反复诵读自我指令暗示期望行为,以此来影响自己的行为。如:每当又动了玩电脑游戏的念头时,就反复暗示自己“不行,现在是学习的时候,周末才可以玩。”每当抵制住诱感,成功克制自己上网欲望,认真学习的时候,就进行自我鼓励:“很好,我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今天的学习很有收获,坚持就是胜利!”

4)目标建立和自我监督法。目标建立包括写下目标行为的标准和执行的时间,如:规定每天、每周的学习时间表并自我监督目标的实施。

(3)必要时求助专业人士的帮助

确定已患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借助亲友和社会力量,如:学校班级来帮助矫正网络成瘾行为,鼓励成瘾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影响学习、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及健康状况者,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症状者,则应建议求助者寻求专业的人士帮助。

咨询案例迷失于网络的的小秦

案例描述

小秦,15岁,男,初三学生。近一年他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平均每天玩游戏4小时,每周上网七天,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以前成绩中等的他现在成绩直线下降,3门功课不及格。其父母均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某公司经理,母亲是某事业单位职员。父母平时忙于工作,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得知儿子皮绩下降后,一向反对儿子上网,视网络为*药的母亲开始限制其上网,把他的游戏光盘全部销毁,拆了网线,电脑也锁在书房不准小柯玩。父亲出差回家也训斥小秦玩物丧志,一向听话的小秦开始和父母对着干,对他们的苦口婆心不理不睬,有时候还和父母顶嘴,一生气就摔门出去上网吧,父母带小秦前来求助、对小秦网络成瘾的问题十分头痛,而小秦认为自己在班纸里成绩平平,又没有什么特长,不会博得老师同学的青睐,在家里父母工作忙也不怎么管自己。自己唯一拿手的事情就是网络游戏,可以毫不费力地过关斩将,在同学中是令人羡慕的“不败将*”,小秦觉得这种赞许对自已来说非常有成就感,因此越来越沉迷其中。

分析与建议

本案例中15岁的小秦沉迷于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与父母的矛盾增加,这是网络成瘾常见的影响。对处于青春期的小秦而言,父母忙于工作,对他缺乏关爱,因成绩平平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孩子,个体正常发展所需的关爱和成就感不能得到满足,对于急切需要爱和成就的青少年来说,这种感觉是很不舒服的。这会使他体验到被忽视、被否定和受挫败,因而需要借助另外的渠道来补偿这种未满足的需求,互联网恰恰提供了这种功能。在网络游戏里,小秦可以通过杀戮、通关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体验控制感和成就感,获得伙伴们对羡慕和认同。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群体上网活动更倾向于娱乐性,而非网络成瘾群体在娱乐性和实用性上没有明显差异。具体而言,网络成瘾者更倾向于玩网络游戏,而非网络成瘾者则更倾向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小秦正是前者。

家有孩子沉迷网络,家长应该怎么办?

父母对于小秦网络成瘾采取的断绝和斥责的方式,使小秦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进一步强化了自己觉得父母忽视、不能满足自己需求的观念,因此小秦变得愤怒和孤独,和网络走得更近了。而父母认为小秦之所以这样,完全是网络惹的祸,盲目排斥网络,而忽视了小秦的心理需求。家长这种对网络的非理性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小秦的逆反心理,使亲子矛盾进一步激化。

处理小秦的网络成瘾,化解亲子冲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要评估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具体评估上网的时间,网络成瘾的发展过程,上网的内容,因网络成瘾造成的躯体症状及情绪反应,以及造成的社会功能的危害,包括学习能力、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从小秦的情况看,他已成为网络成瘾者。

第二,以家庭为视角,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探索形成网络成瘾的原因。从本案例中可以发现,小秦沉迷于网络的原因在于心理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亲子冲突不是网络成瘾的结果,而是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之一。父母的情感忽视,在老师同学中体会到的自卑感,是小秦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消除小柯网络成瘾症状的核心。

第三,与家庭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变的行为和可行的方法。如存在的问题行为是小秦沉迷于网络、学习成绩下降,相对应的是需要减少上网时间和提高学习成绩。对于这些行为的管理,可以本文章联系作者。而父母的态度方面,应了解网络的作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家长把网络视为洪木猛兽,深恶痛绝要求孩子决不能再去碰网络,这实际上是偏激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堵塞而是疏导工作,应当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网络的功能和弊端,做到合理使用网络。

第四,可与家庭探讨其他建设性的方法。如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家庭花更多的时间跟小秦共同参与,一方面能够为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开辟新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家庭的沟通和互动,有利于改善亲子关系。

第五,将可行的方式应用于实践,在今后的咨询中讨论其效果,做出进一步的调整。

网络成瘾的标准

目前对网络成瘾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也不统一,下面介绍两种被广泛采用、认可度较高的标准,一种是美国匹斯堡大学著名心理学专家金伯利扬博士提出的标准。一种是台湾陈淑惠教授的标准。

金伯利扬博士是最早研究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家之一,并制定了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该诊断标准有8个题项,如果被试者对其中5个题项给予肯定回答,就可以被诊断为网瘾。这8个题项是:(1)我会全神贯注于网络或在线服务活动,即使下网后也念念不忘网上的事情;(2)我觉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网上才能获得满足;(3)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都没有成功;(4)当我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就会觉得沮丧、情绪低落或脾气容易暴躁;(5)我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比原先设想的还要长;(6)我会为了上网而甘愿冒重要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工作机会损失的危险;(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涉入网络的状态;(8)我上网是为恶意逃避问题或释放一些感觉,诸如无助、罪恶、焦虑或沮丧。

金伯利扬博士的量表项目较少,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但信度(可靠性)和效度(有效性)指标还不够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台湾陈淑惠教授以大学生为样本,编制出《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该量表一共有26个题目,包含5个诊断标准:(1)强迫性上网行为。为一种难以自拔的上网渴望和冲动;(2)戒断行为和退瘾反应。指如果突然被迫离开电脑容易出现挫败的情绪反应;(3)网络成瘾耐受性。指随着网络使用经验的增加,原先上网获得的乐趣和满足感,必须通过更多的网络内容和更长的上网时间,才能得到与原先相同程度的满足;(4)人际及健康问题。因过多时间滞留网上,而忽略了原有的家庭和社交生活,疏远了家人和朋友,耽误了工作和学习;为掩饰自己的上网行为而说谎,身体出现不适反应;(5)时间管理问题。指无法有效合理地安排时间,而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网上。

由于年龄、心理特点、家庭情况等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在网络成瘾的诊断上除了要参照诊断标准和借助专业的测量工具外,还要有专业人士咨询后才能确定。总之,我们既不能根据自己主现感觉轻易判定自已或是他人是否网络成瘾,也不能因麻痹大意而放弃了对网络成瘾的警惕。

网络并非罪恶之源,并不是每一个上网的青少年都会网络成瘾。青少年上网问题需要的是疏通而不是封堵。大多数离家出走的孩子实际上期望父母给予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33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