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 等你好久了,我是咨询师余悦。 很多来访者和咨询师第一次见面之前,内心都十分忐忑,因为他们对心理咨询不够了解。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听书名,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本童话书,甚至书中的角色,也确实来自英国童话《柳林风声》,但它其实被号称英国国民级的心理咨询入门书。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借童话中的动物主角蛤蟆,接着《柳林风声》的故事,讲述蛤蟆冒险归来,继承了父亲的庄园,却抑郁了。后来在几位朋友的帮助下,蛤蟆开始寻求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帮助。 这本书就是围绕蛤蟆的10次心理咨询过程展开,蛤蟆在苍鹭的帮助下,开始觉醒,最终开启了新的生活。 可能有部分人觉得抑郁症离自己很遥远,我们先来了解一组数据: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 严重的患者中,有15%会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2/3的患者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全球每年因为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多万。 1.走进心理咨询 蛤蟆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问心理“你觉得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苍鹭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第一次咨询,蛤蟆惊讶的发现,苍鹭和他之前认识的人都不一样,它既不像父亲动辄责备,还不准哭,也不像朋友们忧心忡忡。 在苍鹭的咨询室里,它们之间的对话、倾听、沉默,甚至是情绪的爆发和攻击,都对蛤蟆有意义。 它们推动着蛤蟆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帮助它逐渐看清人生全貌,照见自己真实的样子。而帮着蛤蟆的这面镜子,正是心理咨询师。 我的许多来访者,第一次见面时,都会谈到一个问题:“怎么办?”这个时候,他们希望尽快找到一把钥匙,能改变心境或者人生境遇。 随着咨询过程的展开,来访者开始好奇自己的各种外部遭遇,问题变成了“为什么?”“是谁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内容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来访者开始探寻自己的内心,也是人类最硬核的灵*追问——“我是谁?”“是什么成就了现在的我?” 从自我觉醒的那一刻起,我们才真正叩开认识自己的心门。 2.自我觉醒 蛤蟆先生的谁?它是一个住豪宅、开跑车、当校董、有钱有闲的上层人士。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它过着我们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生活”,应该是最幸福的。 但它却向苍鹭哭诉:“我这一辈子都干了什么?我又真正做成了什么事?”它像极了我的许多来访者,表面上看起来什么都不缺,但内心却十分脆弱,时常会在深夜痛哭,怀疑自己一无是处。 我们每个人都和蛤蟆一样,渴望被身边的人接纳,但却又时时否认自己,怀疑自己,连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尊重自己和接纳自己,身边人又怎么会真正理解自己呢? 存在主义治疗师欧文亚隆曾说:当我们压抑或否认自我,哪怕只是一部分,代价也是高昂的。因为我们的身心会受到无形的束缚,终日惶恐不安。 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帮助来访者找回真正的自我。 苍鹭为了深入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发了蛤蟆的不快乐。于是带着他回溯和梳理了发生在他生活中的种种往事。 回到蛤蟆的原生家庭,回到蛤蟆童年时期是如何建立起与人相处的“模式”,回到蛤蟆的青春期,如何探索尝试“最初的自由”。 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人生烙印,都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我们从原生家庭成长开始客体关系的发展历程,其实都毫不例外地上演着相似的人生。 苍鹭帮助蛤蟆了解自我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承认自我状态。 蛤蟆之所以经常感到无力、喜欢依赖他人、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其实是因为蛤蟆经常处在“儿童自我状态”,而与此同时,他心中还住着“挑剔型父母”,时刻在责备他、惩罚他。 除非蛤蟆能不受“父母”和“儿童”状态的控制,回到“成人自我状态”,他才能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才能聚焦当下,理性行事。 帮助大家理解,简单讲解“儿童自我状态”,其实就是常说的“我们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当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更多会表现出天真、贪玩、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等。 “父母自我状态”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想法和行为,主要表现为我们常常想要控制、教育别人。 蛤蟆先生的童年很孤独,他的家人从来就不认可他,甚至连拥抱都很少。导致蛤蟆成为一个讨好型人格,害怕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同时对自己不够自信,导致依赖性很强。 3.迈向新生 书中大篇幅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以言治愈”的过程。但其实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光有这些语言是不够的。我们常说“道理我都懂,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咨询师在和来访者沟通的过程中,用“倾听、共情、尊重、积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