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各种行为问题,被父母带进咨询室。在行为问题中,“说谎”是其中出现频率高,父母也很担心的问题。“这么小就说谎,长得还得了?”其实我想对父母们说,有时孩子“说谎”,真的不是在说谎。孩子不懂什么叫“说谎”说一个4、5岁的孩子说谎,其实有点草木皆兵。当我们谈论“说谎”的不道德时,我们先赋予“说谎”一个道德标签。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行为,而这对于低幼儿根本是不适用的。“说谎”,其意是故意说假话,故意隐瞒事实。“故意”暗含着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一个人选择故意说谎,他首先是知道真相是什么。其次,他会判断说真话会给他带来什么不好的后果,并且评估说假话的后果,两者利弊做一个选择。这是一个需要非常强大的逻辑才能做的事情,一个孩子远没有发展出这样的逻辑能力。其次,将孩子说谎定义在道德水平是没有意义的。按照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理论,3-6岁孩子的道德水平是处在前习俗(道德)水平。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道德。他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我看到的确是他(我的孩子)推了那个孩子,那个小孩子哭了,当我问他的时候,他说:‘我没有推他呀。’我真的无法相信这么小的孩子居然会说谎,长大了怎么得了,我应该怎么处理?”当孩子下意识否认自己的行为时,父母开始警惕了:这孩子怎么睁眼说瞎话!若是孩子一脸天真无辜,家长便更担心了:他怎么能表现得什么事都没发生?这么小的孩子会演戏了吗?其实,孩子是明白发生什么的。他知道自己推了别的小朋友,也看到了那位小朋友因为他而跌倒嚎哭,这时他已经害怕了。他看到了自己力量的破坏性。恐惧、自责、内疚一瞬间都已经涌来了,这是一个很本能的过程。根本无需父母提醒他:“你看你看,你做了什么。”那么为什么,孩子面对自己做过的事,会若无其事地否认呢?孩子的思考方式是“全或无”我更愿意用“辩护”而非“说谎”,来谈论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表达什么。全或无的意思就是要么都是,要么都不是。比如:妈妈是好的,所以妈妈一直都是好的,所有好的东西都是属于妈妈的。一个好的妈妈是不会骂我,骂我的不是妈妈,是一个坏女人,这个坏女人不是妈妈。孩子在认识到妈妈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有高兴和不高兴,有好也有坏,这需要一个过程,虽然这种意识从孩子6个月之后就开始发展,但真正内心接受需要一段时间,基本上要延续到上小学。这种“全或无”的方式这不仅是他们看待别人的方式,也是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即:我是好的,一切好的都是我的,一切不好的都跟我无关。孩子为自己辩护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心理:我是好宝宝,好宝宝是不会做坏事的,所以坏事不是我做的。面对孩子“说谎”,父母可以做什么首先,不要在孩子已经灾难化的心理上增加灾难。即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做了坏事,你会很严厉地惩罚他,这样会加大他为自己“辩护”的概率除了口头承诺外,父母的非言语所传递的信息更重要,父母的眼神,父母保证说不惩罚孩子时的语气,都会敏感地被孩子捕捉,瞬间孩子就能判断父母的保证可不可靠。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和孩子纠结在他是否说谎上,你温柔地告诉他:“妈妈看到你推了一下他,现在他哭了,我们去给他道个歉吧”,轻轻拉他的手去做这件事,就可以了。这一句话有两个含义:用言语描述了事实,以及让他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了后果。建议父母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不要在某一刻某一点过于纠结。比如如果他还在说“不是我推的”时就不要纠结了,轻轻告诉他“我知道你在担心和害怕”;如果孩子不肯道歉,你带他到另一个孩子跟前,说“对不起,他刚才推了你,我们跟你道歉”。孩子的成长要看整个曲线,即便有时有些起伏,也不用这么担心。就像股票一样,只要大盘整体形势良好,何必拘泥于某一段时间的涨涨跌跌!图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不愿意被转载。请联系楼主删除(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育儿精灵)————————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58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