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8/9116881.html

关于曼德拉效应最早是在年提出的,当时有一位名叫菲安娜·布梅的女子,自称是“超自然现象”的研究者,有一天她在看电视的时候,发现已经去世几十年的传奇人物“曼德拉”当选了南非领袖。

可是在她的记忆中,曼德拉在上个世纪80年代监禁期间就已经去世了,甚至清楚地记得,各大新闻和广播电台都报道了此事,曼德拉的夫人还为此作了沉痛的演讲。

菲安娜·布梅将这段记忆写成一篇文章发布到了网上,刚开始人们以为菲安娜只是为了博取眼球,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很快,成千上万的网友表示自己脑海中的记忆与菲安娜·布梅一样。

一个人发生记录错乱并没有什么,但是这么多人同时记忆发生错乱,无论怎么解释都说不通,于是菲安娜·布梅将这种现象称为曼德拉效应。

为什么我们会集体失忆?为什么总感觉自己不行?为什么好人也有变坏的时候……曼德拉效应从发现那天起就让人惶恐不安。那么,曼德拉效应真有这么玄乎吗?让我们看看玄慧雯的《曼德拉效应》里是怎么说的,她通过对11个让人细思极恐的行为逻辑分析,让我们摆脱内心的认知偏差,解答了99%的人类迷惑行为。

为什么我们会集体失忆?

事实上生活中不止菲安娜·布梅出现过这种虚假记忆,我们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明明记得自己将某物存放在A处,但是却在B处找到;和朋友追忆儿时乐事,尽管将事情描述地栩栩如生,甚至细节都不差分毫,可是结果却和朋友的记忆相差甚远……那么这都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曼德拉效应。

关于为什么人们会存在虚假记忆?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这跟我们人类的记忆缺陷有关,因为大脑中储存记忆的神经元网络构成的记忆,在我们的大脑中会经历“信息输入-信息巩固-信息回放”的过程,所以当信息来到,不一定立马形成记忆,需要从临时存储区转移到前额叶皮质,永久地储存下来时,信息进入记忆巩固期,此时才能称之为记忆。所以完全有一种可能,就是海马体将一些记忆碎片放在一个空间里进行了重组,结果信息输出时,形成了虚假记忆。

另一种认为人类虚假记忆的产生跟过往经历有关,年美国加州大学伊丽莎白·洛夫特斯教授,针对记忆的虚假性还做过一个实验。她提前让被试家人提供童年时期经历的真实时间,然后捏造与其相关的虚假时间,编成三项关于童年时期记忆的小册子。她的实验最终证明记忆的输出过程并非被动地复制原来复制的信息,而是会在此过程主动进行重组。所以人类的记忆并不可靠,存在“造假”的现象。

既然如此关于往事,我们的最安全的处理方式是理性而客观地分析问题,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就是错的。我们只有以客观的态度对待事情,才能避免被虚假记忆所蒙骗,进而避免因为本不该发生的误会带来遗憾,也给他人造成伤害。

为什么总感觉自己不行?

除了曼德拉效应,我在书中还看到很多其他新词,比如“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在经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的特殊的消极的心理状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年提出的,而且是在其他心理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与此有关的实验是以狗为研究对象的穿梭箱实验,是一项心理学实验。穿梭箱是一个可以分隔为两部分的心理学实验装置。第一阶段,就是实验开始时,实验者将隔体的高度设至狗背高度水平,然后将40只狗放进电击区,就从格栅箱底上对狗脚发出电击,一旦狗学会了从阻隔体跳过到达安全区,那么实验就结束了,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安全区,狗狗以为到了安全区,实验人员又通电,让狗狗被电击,如释重负的狗狗,立马发出了惨叫声。

第三阶段,就是用透明塑料玻璃将穿梭箱分为安全区和电击区。开始狗狗会因为遭到电击出现大小便、发抖、惨叫等各种状况,但是后来10-12天后,狗狗意识到逃不掉被电击,就出现了逆来顺受的态度。

也就是说,反复对动物施以无以逃避的强烈电击就会造成无助和绝望。

后来这个实验又被扩展,把老鼠放进穿梭箱,最后经过长时间的电击,老鼠也从开始的逃避伤害到后面出现逆来顺受的服从态度。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在此基础上,马丁·塞利格曼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讨,和合作者对无助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得出结论: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那些习惯于将不好的事情发生归结于固定的人身上,常常极易陷入无助状态。

后来是马丁·塞利格曼成为了美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产生了积极心理学的认识与想法。从无助到积极心理学,也是他研究无助的收获,当一个人反复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一切都会变得不好一样,但是有积极心理学后,你就会发现生活美好,感受到幸福。这居然是马丁·塞利格曼从自己女儿身上学习的。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行,是你认为自己不行,并习得性的认为自己不行,但是拨开云雾,让我们忘记那些不好,我们就能用积极的情绪主动控制自己的人生。

阅读完全书,我们在书中可以找到很多让我们消极的原因,事实上不管书中写到曼德拉效应,还是其他的效应,瓦伦达效应、乐队花车效应、巴纳姆效应等,这些都只是一个现象,当我们知道它们背后的原因,我们就能找到症结,然后拯救我们自己,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本书作者玄慧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从小热爱读书,喜欢研究,本科学习期间完成教育心理学学习,工作期间完成了三级心理咨询师的相关培训与学习,美国留学期间,完成了社会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参与翻译《我没疯,我只是不是你》《卡尔威特的教育》等心理学书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33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