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重大的疫情危机面前,心理服务热线的咨询师其实没有太多经验可循。在他们看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心理咨询,更像是一场“心灵急救”,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终将迎来胜利”。 在湖北襄阳市襄城区新城湾路23号不远处,就是李冬鹤的心理咨询工作室。 2月24日,她难得推开了关闭10多天的大门。疫情暴发后,这位志愿心理咨询师不得不把办公的地点搬到自家阳台,工作方式也完全变成线上沟通与电话交流。每次开始工作时,她总会把家里的两盆植物搬到阳台,这近乎成为一种仪式。 她向记者解释,之所以会坚持把植物搬到阳台,是想时刻告诉自己,不要忘记生命的颜色。 心理咨询师没有太多经验可循 在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前,李医院工作了15年,急救中心、重症监护室、感染科都留下过她的身影。 除夕那天,她就将电话打给了原来的科室主任,两人的对话内容一直围绕着新冠肺炎一系列的临床表征和可自行完成的初步排查方法。李冬鹤告诉记者,虽然有相应的医学知识,但对于完全陌生的新冠肺炎,她需要提前作更多的准备,“我无法完全确定,向我寻求心理咨询的求助者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在这种危机之下,求助者的问题不仅源于心理应激和压力,还会有很多医学知识的需求。” 1月26日,大年初二,李冬鹤就开始通过一些心理服务平台,提供疫情期间的公益心理咨询。在接线过程中,李冬鹤发现,焦虑和恐惧是当前人们的普遍现象,“越是近距离接触与疫情相关的人和事,产生的潜在心理创伤越大,随之而来的焦虑感也越明显。” 让李冬鹤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60岁的求助者,她所在小区有数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原本老人的心理调节功能一直不错,可随着小区出现因病情恶化而死亡的患者,那种焦虑与恐惧一下子就突破了老人的心理限度。 “她怕家人担心,所以不愿意和家人过多表露自己的心理活动。除了与老人达成有效的沟通,我还会肯定她为自己心理调节所作出的努力,并鼓励她与家人进行更多交流。”李冬鹤说。 2月1日,团襄阳市委心理服务热线开通后,李冬鹤成为一名线上志愿者。 在这期间,李冬鹤接到过一名高中生的求助电话。随着疫情的发展,这位求助者对各类疫情消息产生了强烈的漠视感和烦躁感,以致她对自己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产生了厌恶。而受疫情影响,学校的线上授课模式,也让她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实际上,她漠不关心的态度,也是一种变相的自我隔离,这是大部分人在面对重大的心理压力下会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而她对未来的顾虑,则是由于学业的压力与疫情的暴发产生了某种对接。”李冬鹤建议她试着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 几天后,李冬鹤再次接到电话,这名求助者告诉李冬鹤,自己感觉好多了,上课的时候注意力更集中了,原本总是写不出作文,现在也能写出来了。不过,李冬鹤坦言,在这场重大的疫情危机面前,心理咨询师都没有太多经验可循,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联系往往也只有一次。 这更像是一场“心灵急救” 心理咨询师喻永婷对这场战“疫”中求助者群体的变化有着更清晰的感知。“身处疫情中心的居民是最开始寻求心理辅导的主要群体,他们的心理基本都处于极度紧张和无助的状态。那段时间,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我们一家人只能在家里等着,什么也做不了,人出不去,医院也进不去’。” 喻永婷是西安市青少年服务平台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志愿者。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她停掉了线下的咨询,从大年初二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免费心理援助热线服务。 初期求助者的心理状态对喻永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那种无力感和恐慌感一下子就向你袭来。” 在她的记忆中,转变是从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后开始出现的。那些天,寻求帮助的对象逐渐变成疫区外的群体,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焦虑的
|